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0月2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人物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0-26] 這一刻 跟張信剛談情說理

放大圖片

文:曾家輝

 香港城市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蘇州聯合設立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聯合高等研究中心」在早前開幕;城大在深圳虛擬大學園國家大學科技園,為城大深圳產學研基地剛舉行了奠基儀式......城大近來的新意思特別多,尤其是和內地有關的計劃更是如火如荼。

 再次跟香港城市大學校長張信剛見面,還是又一次溫馨與豐盛的經驗,因為他有讓人「滿載而歸」的能力。遺憾的是問題太多,時間太少,校長接著還要出席其他會議。

中國文化 是根又是情

 「在外國的小孫女,也到中文學校上課了。我沒有規定子女讀中文,也沒有特別培養他們對中文或中國文化的興趣,他們應該是自己有興趣吧。」

 從小就對傳統文化感興趣,所以有當大學校長這樣一個機會,張信剛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香港青年了解中國文化,認知中國文化,喜愛中國文化。

 「認識中國是絕對需要的,因為中國和我們息息相關,青年人要先認識祖國,才能談得上有感情。不單是中國人,就算是外國人也覺得有需要認識中國,所以捨得花時間在了解中國文化上,是有需要及值得的。」

 一說到中國文化,張信剛便滔滔不絕。現在的大學生都很「現實」,在香港這樣一個重商的社會中更是如此,入學時往往認識自己的專業,對於中國文化就往往不太感興趣。張信剛感到自豪的是,在大學推廣傳統文化通識教育,得到了很多同行和知名人士的肯定。他指出,在大學中推廣文化通識教育,既是增強民族認同感、文化認同感的需要,也是增強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需要。

 他認為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會向前發展,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各種文化互相學習的成份會不同,在一段時間裡,這種文化向那種文化學習可能多一些,但在另外一段時間裡,可能那種文化又向這種文化的學習會更多一些。

除了理性以外

 談了半天國家民族,不要以為張信剛是讀歷史、哲學出身,他在1962年獲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理學士學位,1964年獲士丹福大學頒授結構工程理學碩士學位後,在加州任職結構工程師,不久赴伊利諾州西北大學研究流體力學及生物醫學工程。1990年,張信剛出任香港科技大學工程學院創院院長。1994年他再赴美國,任匹茲堡大學工程學院院長。1996年,獲委任為香港城大校長。

 「或者真的是我讀理科出身,所以分析性比較強吧,找緊重點,便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但管理一所大學不是單靠分析就能勝任,人事往往是不能用理性解釋的。「當然不可以單靠理性分析,不可以將所有事情都分析,但如果能抓到問題癥結所在,你才知道要朝哪個方向尋找出路。但我之前也有在其他大學當過院長,有一定的實際工作經驗。」對張信剛來說,好像真的是萬事皆有因,所有問題都一定有解決方法似的。

共渡時艱 登門造訪家長

 不過,一個這麼理性的校長也有十分感性的時候。張信剛指出在2003年沙士肆虐,政府又要減大學預算,令大學員工士氣大跌,張信剛左思右想,最後決定不會大規模裁員,也不會減下屬薪金,最後還捐出自己一個月薪金。

 「因為我明白大學教育講求質素,以及投入的員工,我只想鼓勵員工提高生產力,一同渡過難關。」聽來好像很容易,但也明白張信剛當時的確考慮了很久,才想出這個方案來。他表示如果減人手,又減人工,就會嚴重打擊士氣,既不合道理,也不合人情。原來最後也是一個很「合理」的解決方法。

 可喜的是,城大校董會主席胡應湘爵士最近捐了2,000萬港元,支持大學的校園發展計劃,又捐出500萬港元,成立校內配對基金,鼓勵教職員、校友和學生捐款支持自己的大學,推動校內的「關懷文化」!

 不過,或者大家不知道,這校長也曾特別到訪過一些學生的家中,看看他們生活得如何,拉近和學生的距離。「學生和家長們都想不到,原來大學校長也會做家訪的。」

校長也有「死穴」

 「身為大學校長,我很明白自己的責任,就是要『領導』一間學校,不單單是處理日常工作、管理人事,還要為學校訂下未來發展計劃及方向。」

 不過,一個盡責的校長也有不喜歡的工作。「平時已有很多工作,當很疲倦的時候,還要出席不同的社交活動,誰不想馬上回家去,但我也明白跟不同人士見面也是校長的責任。」

 另外,張信剛還告訴記者:「我也很怕處理分配資源的問題,一個又要這麼多,另一個又要那麼多,人人都表示很有需要,這真是挺頭痛的事。」

 「我對我校長的身份沒有預設的期望或目標,我就是要盡力做好所有工作,不斷改進。我做了差不多十年的城大校長,看到在我的領導下,大學各方面都有不錯的成長,我已很滿意了。」雖然張信剛表示也有想過退休的生活,但看來他的退意還未濃哩。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