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熱點追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0-27] 中國出口競爭力 似強還弱

放大圖片

《中國競爭力再思》——作者:香港大學教授 恩萊特

 《遠東經濟評論》一篇署名文章認為,中國的出口競爭力實際上似強又弱;這取決於行業、地區和衡量標準。文章分析,中國出口大幅增長,只限於一些高度可見及政治敏感性的勞動密集性行業,均屬於低增值加工業,而外企及跨國公司才是其中的大贏家。此外,中國大幅增長的出口還帶動泛亞地區的經濟發展。文章指出,未能正確評價中國的競爭力,導致目前世界各地對中國出口產品的恐慌及各國政府實施的「圍堵」政策。

 西班牙東部小城埃爾切的中國鞋城,去年遭到數百名西班牙人縱火,以宣洩他們對中國鞋業打擊本土生意的不滿,是西班牙有史以來第一宗針對華商的暴力事件。上個月,美國和歐盟對中國的紡織品出口實施配額限制,不過是以較平和的方式表明他們更大的疑慮和戒心。從渥太華到聖地牙哥,斯德哥爾摩到約翰內斯堡,同樣醞釀著這種情緒,只是沒有那麼極端而已。

 近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驚人,過去25年經濟一直以9.5%的速度增長,近幾年出口更平均每年遞增逾20%,在國際市場上既引來讚賞,也令不少國家憂慮。可是按國民平均收入而言,中國經濟仍在發展中,相當於埃及、敘利亞和巴拉圭等,出口量遠低於德國和美國,日本、俄羅斯、德國、加拿大、愛爾蘭和挪威的貿易順差則高於中國。世界經濟論壇最近將中國的商業競爭力排在116個國家及地區之中的第57位,落後西非國家加納12位,落後印度26位。那麼中國的競爭力到底是虛是實?國內外的投資者和經濟學家為甚麼會有截然不同的想法?

 事實上,中國的競爭力似強又弱,取決於行業、地區和衡量標準。中國出口經濟的四大特徵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有關其競爭力的貌似矛盾之處:

1.出口規模和出口分佈

 中國是2004年度的第三大出口國,佔全世界總出口6%,今年可能會接近8%,並不足以觸響警報。但中國的出口分佈卻十分不平衡,增幅較大的僅為少數勞力密集型消費品行業,此等行業可見度高、且在政治上也較為敏感,包括電子器材、家居電器、成衣、紡織品及製鞋工業等。在這些行業,中國出口可佔世界總出口的3至5成,或者更高。這些行業亦往往引來國內外的投資和勞動力,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發展速度驚人,與中國其他行業形成強烈對比。

2.在泛亞生產系統中角色

 中國在整個泛亞區的生產系統中,是最後一段,代表著製造業全球一體化的重要特徵。自1990年代起,中國已開始從日韓大量輸入資本貨物和先進零件,又從香港、韓國、台灣和新加坡等地進口其他材料,進行加工然後運往美國等經濟發達地。因此中國的出口總額其實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與美國等國的貿易順差,另一方面卻是與亞洲各國的貿易逆差,這一點通常被西方各國忽視或未能正確評價。近年東亞各國輸往中國的出口額每年上漲2至3成甚至更多的趨勢,即使如此,仍存在這麼一種憂慮,即中國日益進步的技術和生產力在取代東南亞各國的加工業地位後,繼而終將取代其作為中間產品供應者的地位。

3.外資企業和中介貿易

 無疑中國部分工業在世界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本土企業在國際上欠缺競爭,近6成的出口都屬外資企業生產。有關產品研究、開發、設計、元件生產、營銷、物流、經銷等業務,一般在國外進行。另外,中國出口業務的相當一塊都由如零售巨頭沃爾瑪等採購公司,或駐香港地區的貿易公司組織,中國本身在這些方面的技能並未成熟。此外,中國的出口業務大部分都屬低增值的來料加工,增值幅度僅為產值的15至20%。相反,進行研究、開發和管理的外資企業、中介或零售商才是大贏家,所賺得的利潤遠比國企高。

4.中國出口地區性限制

 中國內地的出口業務大部分集中在沿海一帶,全國3/4的出口來自僅3%的地區,包括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渤海地區,其中香港和上海的周邊地區更加是出口重地。正因為中國的出口倚賴大量入口,沿海城市成為節省運輸成本的要點,也因為運輸配套設施不足,因此無法把業務轉移內陸,造成大部分的勞工從內陸湧至沿岸城市的現象。中國也是近年才陸續開發大型的交通設施,如長江水利工程和國家道路幹線等。

 總括而言,中國能夠呈現現時的競爭力,非單純由國家締造的現象,是國際共同締造的現象。雖然中國並未把握全面的取勝條件,可是國際資源卻充分補足,憑著中國豐富的土地資源、勞動人口、基礎建設和生產力,配合國際科技、產品開發、營銷、物流、銷售和品牌,中國部分工業得以提升至國際水平。此外,中國的例子也很值得反思,因為「競爭力」再也不能單從一個國家「擁有」多少去衡量,也要考慮所能夠「吸引」的外地資源。 ■資料來源:《遠東經濟評論》

中印成外商直接投資磁石

 全球外商直接投資(FDI)出現大改變,中國和印度已成為FDI的磁石,兩國總共佔亞洲FDI的45%。

 去年,流進發展中國家的FDI上升41%,達2,680億美元(20,904億港元),創歷史新高。但發達國家的FDI卻下跌14%,減至3,800億美元(26,600億港元),數字為6年來新低。當中以亞洲地區最受惠,取得近全球1/4FDI,在2004年達到1,480億美元(11,544億港元),但2000年只佔1/10。

 當中中國和印度佔亞洲地區FDI的45%,除了吸引更多投資,更改善了兩地經濟,FDI和離岸活動創造新職位、帶動出口、新工業、科技轉移和技術。例如自1992年起,中國高科技出口佔製造業出口已由6%增加至1/3,印度的電腦軟件和資訊科技出口總值亦由5億美元(39億港元)增至2004年的172億美元(1,342億港元),兩國的經濟不但出現迅速增長,達成滅貧目標,更奠定成為未來全球商業中心的基石。

研發業務逾八成設中印

 自1998年起,由科爾尼諮詢公司設計的外資信心指數已將中國和印度列為全球最吸引外資國之列。根據2004年的排名,中國連續3年居第1位,印度僅次於美國居第3位,但在2002年和2003年只分別居第15位和第6位。兩國經濟增長數字、國內消費日益強勁、工資較便宜但教育程度日高的勞工、吸引FDI的改革措施,以及日漸溶入全球資訊科技世界,均是吸引FDI的原因。

 企業投資者均視中印為離岸活動的主要目的地,這些市場預料在2005年至2007年爭取到全球總離岸生意超過一半。

 最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企業將在中國和印度增加研發業務,根據在2002年至2004年間在亞洲公布的885項研發為主的FDI計劃,超過8成設於中印兩國。雖然企業的研發項目仍集中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國家特別是中國和印度已日益成為全球企業研發項目的重要發源地。自摩托羅拉1993年在中國開設首間外資研發實驗室後,中國的外資研發單位已增至700間。例如瑞士藥廠Novartis在中國科學院旗下的上海藥物所合作用天然原料研製新藥。

中印融入世界各具特色

 隨著中印日益融入世界,科技日益發展,本土和外國的科技差距日益減少,本土公司的研發水平上升,外國分公司與本土經濟的技術轉移更易發生,從而令這些市場吸引更多FDI和科技,例如珠江三角洲的硬件設計及製造業在全球有競爭力。

 雖然中國和印度有共同點,但投資者對兩地有不同看法,中國為全球製造業的領導者,是全球增長最快的消費市場,印度則為全球資訊科技和業務流程服務的提供者。中國的投資主要在製造和裝配業,印度則是資訊科技和業務流程投資。中國的外資研發項目主要集中在製造、電訊和零售投資,印度則為金融和商業服務投資。中國的優點在於市場大、有出口市場、政府鼓勵、較有利的成本結構、公共建設和宏觀經濟。印度則為工人教育程度高、有法治、具透明度、文化親和力和監管環境。 ■資料來源:《遠東經濟評論》

中國革新未來能源市場

 過去10年,中國耗石油量增加1倍,已成為全球耗油量第2多的國家。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燃油需求量將繼續增加。但油價不斷飆升,中東產油國局勢持續不穩,中國實有需要拓展石油以外的新能源。中國作為未來經濟的火車頭,現已開始著手開發其他能源,勢必帶動未來能源市場的改革。

 全球油價不斷飆升,有經濟學家歸咎於中國對石油需求量的增加。其實油價的飆升,還有其他諸多因素。在各種不明朗的因素下,石油供應安全必須確保。但現時的海上石油運輸航線多受美國控制,中國唯有另想他法,如擴大亞洲區內的石油供應,參與哈薩克及俄羅斯的大型建設。此外,亦從中東以外的國家購買石油,包括非洲國的安哥拉、蘇丹及剛果,及南美的巴西及委內瑞拉等。

發展合成燃油成趨勢

 除了保證原油供應不斷外,開發其他能源亦是當務之急,核能、太陽能、風力發電將日益受重視。事實上,現時已有不少國家建造新的核能反應堆。

 此外,發展合成燃油亦將成為新趨勢。在高企的油價下,發展以煤提煉燃氣及燃油的科技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中國有豐富的煤資源,實有條件發展這種能源技術。現時中國正計劃投入至少240億美元(約1,860億港元),發展有關的巨型建設,一些試驗性的工廠已在建設中,一旦全部計劃落成,其每日生產的燃油相等於1百萬桶石油。

氫能源使用仍有困難

 因此,汽車燃油的代用品亦不可忽視,如利用清潔的氫動力驅車,不但可減少市區的空氣污染,還可減低全球的溫室效應。不過,要發展這種新的交通工具能源,中國必需先解決3項難題:開發更簡單、更廉宜的產氫方法;如何有效貯存氫氣;需要建造全新的公共建設,以配合氫能源的使用。因此,估計在2050年前,氫都不能成為主要的驅車能源。此外,能源公司和汽車生產商不會輕易投下大筆資金發展有關科技,除非他們見到氫動力汽車大量生產出來。

 雖然,中國對石油的渴求,被視為導致油價上升的主因,但隨著對全球經濟影響力的增加,有助革新全球的能源系統。 ■資料來源:《遠東經濟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熱點追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