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0-31] 避談醫療融資 醫改寸步難行

 為期3個月的醫療改革第一階段公眾諮詢期今日結束,當局僅接獲300多份意見書,遠遜2000年哈佛報告書所收集的2200份意見書。我們認為,此次諮詢反應冷淡的癥結,在於諮詢文件沒有提供未來的醫療融資方式、公營醫療服務收費的改革內容,以及政府對日後公營醫療服務的資助比率等關鍵問題,難令市民特別是稅荷最重、福利最少的中產階層認同。政府須盡早讓市民知道與醫療服務模式改革緊密相連的醫療融資計劃,使醫療改革具備理性的討論基礎,走出多年來醫療改革寸步難行的困境。

 諮詢文件只提改革方向,不談融資方案,令市民對醫療前景感到不可預測。有關調查發現有七成九人預期市民的醫療開支會增加、五成五人擔心能否應付,亦有四成人憂慮將來公營醫療服務質素會惡化。事實上,諮詢文件造成的印象是,當局欲將大部分市民尤其是中產人士逐出公共醫療安全網。這種把中產人士趕向需要自己付費的私營醫生,要他們毋須考慮費用的方式,徒令中產人士對醫療改革充滿憂慮,無異自樹對立面和製造阻力。

 諮詢文件有關「日後的服務模式」,是全份報告書的重頭戲,但內容相當簡陋。其要點是將來公共醫療撤銷全民服務範圍,只為「有真正需要」的市民服務;其他市民特別是中產人士,要到費用高的私營醫生看病。有關建議明顯加重中產人士的負擔,令他們擔心未來成為醫療改革的「磨心」。現今,作為社會中堅的中產階層不僅稅荷沉重,而且辛勞所得大都用於供樓,積蓄無多,幸而公共醫療服務令他們在貧病交迫時,有所倚靠。若一刀切將他們逐出公共醫療安全網,那他們將會比窮人更沒有安全感。而且,用什麼標準訂立「有真正需要」的市民?亦是一個爭議極大的問題。我們認為,公營醫療「日後的服務模式」,必須堅持「沒有人因經濟問題,而得不到適當的治療」的原則。因此,政府必須重新檢討整個醫療安全網制度,不但要照顧貧困人士,亦要顧及中產人士面對嚴重危疾而花盡積蓄,甚至借貸醫病的困境。諮詢文件一刀切將中產人士趕出醫療安全網,顯然是不公平的。

 當局不應刻意迴避融資問題,不少市民實際上已有增加醫療費的心理準備,只要醫療服務水平好,他們不介意付出多一點。關鍵是政府要盡快推出合理的醫療融資計劃,讓市民知道用甚麼方式融資,是自願保險、強制保險還是其他方式,以及政府承擔多少、市民支付多少等。不能將一筆糊塗帳,強加在市民頭上。同時,一些具體而可行的措施,不應該與整體醫療改革綁在一起,宜考慮盡早推行。政府應提供足夠的誘因,如醫療保險扣稅安排等,讓經濟有能力的病人樂意轉用私營醫療。(文匯社評)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