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1月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1-01] 加入建制比街頭遊行更有前途

■曾淵滄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MBA課程主任

 10月29日「泛民主派」舉行的反政改遊行,只有120人參加,證明其不得人心。他們欲在12月4日舉行大規模遊行,原因是那時已很接近世貿香港會議,屆時可爭取曝光率。但市民對遊行已經冷淡,「泛民主派」的第二梯隊,只有加入建制才有前途。

 目前,800名選舉委員會成員中,「泛民主派」不足100人,為什麼?因為在上一回選舉這個選舉委員會的時候,大量「泛民主派」人不願參加選舉,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小圈子的選舉,不夠民主,所以不參加競選,他們寧可在建制外搞遊行而不加入建制。

建制外鬥爭沒有前途

 慢慢的,他們發現錯了。建制外的遊行是改變不了政局,除非搞武裝革命。但搞武裝革命談何容易,老百姓不到水深火熱,完全沒飯吃的時候,多少人願意拿條命來搞革命?

 因此,可以預見,下一次選舉委員會選舉時,不論選舉法是原地踏步,或是依照政改所建議的增加了區議員入選舉委員會,「泛民主派」的成員必定會大幅度增加。因為越來越多的「泛民主派」成員開始明白,建制外的鬥爭在香港這個金錢掛帥的社會中是沒有前途的。

 2003年「7.1」,50萬港人上街遊行,「泛民主派」聲威大振。在接下來的兩年,每年都舉辦大遊行,聲稱特區政府必須聽一聽這數十萬人的怒吼。可是,遊行人數一次比一次少,「泛民主派」又換一個語調,說遊行人數不重要。

 錯了,遊行人數絕對重要。遊行人數少只是自暴其短,遊行人數少表示沒有多少市民願意站起來與「泛民主派」共同奮鬥。

12月4日遊行的陰謀

 政改方案推出後,10月29日,「泛民主派」舉辦了第一個反對政改方案的遊行,警方說只有120人參加,「泛民主派」則自稱有500人參加。可是,就算真是500人參加,這樣的人數也只能以「失敗」來形容這一次的遊行。也許,這只是第一次反政改的遊行,牛刀小試,還有更大規模的12月4日的大遊行。為什麼選12月4日?因為那時候已很接近世界貿易組織的香港部長級會議,大量來自全球的傳媒已派人來香港,舉辦一場大遊行可以得到很好的曝光率。

 是的,如果遊行人數眾多,「泛民主派」是借助了世貿香港會議所雲集的世界各地反政府組織及大量傳媒。可是,如果遊行人數少,「泛民主派」從此就失去談判的籌碼,這會是一場自己前途的豪賭。

「泛民主派」明星頭痛的問題

 對有心從政的人來說,進入建制肯定應該是他們的目標,遊行只能偶爾為之。遊行搞多了,傳媒也沒有興趣報道了。傳媒本身是現實的,當傳媒發現多數的讀者、聽眾,觀眾對遊行已經冷淡,再努力的推銷只會是讀者、聽眾、觀眾的流失。目前,「泛民主派」中有許多政治明星,但也有很多默默耕耘,在地區工作的第二梯隊,他們都在等待進入建制的時刻。可是,一等再等,如果建制的大門不慢慢打開,仍是原地踏步,你說這些人會不會失望,他們願不願意一輩子當抬轎人而沒有機會坐在轎上?

 不錯,如果建制的大門突然大開,對這些第二梯隊的人物來說,是皆大歡迎。可惜,門不可能突然大開,只能循序漸進的慢慢開,要不要讓第二梯隊多個機會從慢慢打開的建制之門走進去,這是「泛民主派」的明星、大佬們目前最頭痛的問題。 (本欄每周二刊出)(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