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1月4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1-04] 岑維休書室

■張圭陽 資深傳媒人

 上周四黃昏香港大學新聞及傳播研究中心在古老的儀禮堂(Eliot Hall)舉行了「岑維休書室」開幕典禮,披上英式大學傳統綠色外袍Green Gown的大學生,熱情的在1914年興建的愛德華式的紅磚樓外走來走去迎接嘉賓,以前這裡是學生宿舍,現在是新傳中心的辦公樓,辦公樓一間本來用作遙距教學的課室,在岑才生及岑啟基的推動贊助下,改建成了一間典雅的「岑維休書室」,遙距視聽教學的功能仍然保留,又可供學生閱讀思考的地方。開幕禮來了許多不同國籍的教授、不同職業的嘉賓,與其說來一睹這間「典雅」書室,倒不如說是向一位傑出的報人致意。

才華和辦報理念深受讚賞

 岑維休(1897-1985)的故事,是一個屬於香港的典型成功的故事。一位兒時父母雙亡,靠兄長扶持上學,十七歲考取香港大學入學資格,卻因家貧無法入讀,為了生計到英文《南華早報》當見習營業員。據李家園《香港報業雜談》介紹,岑維休在《南華早報》工作期間,創設「報紙銷量統計圖表」,得到報社高層重用。十年後他承辦了《華商總會報》,再改名為《華僑日報》,自此《華僑日報》一直是香港一份有影響力的大報。

 岑維休為何可以用二千一百元的低價,頂下了華商總會價值一萬五千元的平板印刷機,這還有待考證。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二十七歲的岑維休,他的才華和辦報的理念,深受華商總會諸值理的讚賞。華商總會同人在政治上是同情、支持革命黨人,力求提升香港華商的政治地位,與英商抗衡。

 1919年,華商總會的會議紀錄:「是年與《孖刺西報》合辦《華商總會報》,以為會務宣傳之助,亦廣以聯絡商情也。」1923年的會議紀錄:「是年集資一萬五千元,購置印刷機器,自行刊印《華商總會報》,從此該刊之出版,遂不須借助於《孖刺西報》矣。」1925年會議紀錄:「是年將《華商總會報》之編刊事宜,連同1923年新置之印刷機,讓與《華僑日報》承辦,並商得該報同意,經常予以篇幅,刊登本會各項通告。」這些會議紀錄說明,1919年至1923年的《華商總會報》是與《孖刺西報》合辦,而華商總會以低價讓出印刷器材,也是有一定條件的。

一定要搶救的故事

 岑維休創辦《華僑日報》是有想法的,他要確立的,是「新聞競爭」,他還明確競爭對手,就是英文《南華早報》。創辦伊始,《華僑日報》即打破當時中文報紙逢星期日不出版的慣例,他還爭取與西報同一天刊登有關港府的消息,過往中文報紙習慣的比英文報紙晚一天報道港府消息。岑維休又專聘記者,從上海拍發專電到香港,以便及時報道上海消息。以《華僑日報》為基地,岑維休在戰前已發展成一個報業集團,在香港有聯營的《南中報》、《南強日報》、《中華日報》、《華強報》;在廣州有聯營的《大中報》、《大華晚報》;在澳門有聯營的《華僑報》。岑維休還辦了出版社,五十年代已聯同馬會創辦學童助學金,關懷貧窮學生。

 憑著一己的才華、理念,少量的資金,沒有政治背景,沒有政黨津貼,辦起了報業集團,又長期關注貧苦學童,在香港當是報界第一人,只是岑維休為人低調,許多事蹟不為人所知。

 港大新傳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教授說,一定要搶救這些故事,希望《華僑日報》的老報人來說《華僑日報》的歷史。香港大學正在發起「人文港大」的運動,岑維休的故事又豈能不說?(1985年岑維休逝世,1991年《華僑日報》售予《南華早報》,1994年《南華早報》把《華僑日報》轉售寶源投資基金,1995年1月12日一份七十年歷史的大報《華僑日報》停刊。(聯絡作者:kwaiyeung@gmail.com) (本欄每周五刊出)(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