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1月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人物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1-09] 苗學禮視雕瓷如子

放大圖片

文:洪永起

 展館裡,走在前頭的洋高官,帶領記者去欣賞他的「孩子」──雕瓷。他那雙充滿熱切的眼光,興致勃勃地憶述與雕瓷的一段緣,希望和別人分享他的喜悅。

 這位居港三十年的洋人,對中國清末雕瓷的鑽研精神,令記者不禁汗顏。

 「我沒有孩子,這些珍貴藏品,我視如親子。」前房屋署署長、香港駐日內瓦經濟貿易辦事處代表苗學禮說。

 全球現存的中國雕瓷藏品約一千件,苗學禮收藏了百餘件。如今他將之交付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出,公諸同好。

雕瓷藝術盛行於清末民初,以景德鎮出品最著名,一般價值由千元至百萬元不等。近年雕瓷更身價百倍,普通一件筆筒,動輒數千元,甚至上萬元。「這次我的展品中,有幾件的價格要高上數倍。」苗學禮滿臉豪氣。

 他與雕瓷的結緣,可以追溯到15年前。

 苗學禮向來喜歡藝術收藏,來港後,經常到荷李活道和廟街留連,玉器、木雕等物品,都是他收藏的範圍。

 「甚麼叫做雕瓷?以前從沒有聽過。」15年前某一天,他在荷李活道一家古董舖裡,遇見人生中首次擁有的雕瓷。「那家舖子有一個天井,穿過去後走到裡面,很暗。我先看到一個木架子,很漂亮,應該是影木吧。」苗學禮指著木架,問老闆那是甚麼?老闆卻答:「雕瓷。」說著將架子取下來。

 苗學禮這才發現,架子裡有四塊白色雕瓷。

 回憶當年驚鴻一瞥的感覺,他以流利廣東話、搖頭地讚嘆:「靚到嚇死你。」

 可惜老闆開價太高,苗學禮只得帶著遺憾,空手歸家。「可能他見我甚麼都不懂,欺負我,開天殺價。」

 相遇屬緣份,從此,苗學禮迷上這四塊雕瓷。

 買不到心頭好,苗學禮心不息,每個月都去「探望」古董舖一次,細細欣賞那四塊雕瓷。期間,他開始搜集有關雕瓷知識,問朋友,到圖書館找資料……。迷戀雕瓷,一發不可收拾,終至不能自拔。

 「直到三年後,我終於下決心,將四塊雕瓷買回家細賞。」後來的購入價,比起老闆三年前的開價,要低過一半。具體數字多少,他當然不說,只以微笑回答記者。

 不過,苗學禮事後回憶,他人生中遇見的第一件雕瓷,應該比上述四塊雕瓷還要早幾年。「在倫敦大維德基金會(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曾看見過的金黃色雕瓷,靚到嚇死人!」那是一隻雞和雞冠花雕瓷,名堂喚作「冠上加冠」。

 當年對雕瓷還沒有認識,直至和四件雕瓷相逢荷李活道上,他才開始朝思暮想。

 15年來,苗學禮已成為著名雕瓷收藏家。當中也交了不少「學費」,誤買劣品。不光彩事情,自是黃腫腳,不消提。

 至於藏品總值多少?同樣諱莫如深。但苗學禮對雕瓷的熱愛,卻在言談中盡露。

 「以前雕瓷是不值錢的東西,根本沒人要。」雕瓷藝術在中國約有二百年歷史,一直不成大器,難進帝王家,僅供民間文人雅士賞玩。而一般收藏家們只對青花、鼻煙壺等瓷器感興趣。

 苗學禮卻不跟風。「一來好的東西都全被人收藏了;二來即使遇見好的,價格也貴得要死。」買不了,倒不如收藏雕瓷,價格便宜,且具收藏價值。

 可惜從來沒人認真對待這些藝術品,也沒人研究。

 「現在最出名的師傅,是陳國治、李裕成和王炳榮三人。」許之衡的《飲流齋說瓷》(1924年)一書中,曾經提過這三人名字,卻誤把「李裕成」寫成「李裕原」,且把三人當成乾隆時期人物。

 為了尋找答案,苗學禮親赴景德鎮,追查上述三人底細,追蹤二百年前謎底。經過一番查證,證明了雕瓷的出現不應早過嘉慶,他們更不屬於乾隆時代。

 三位名家中,苗學禮最愛李裕成:「他只畫花鳥,人物造像的作品僅得一件。」其作品特色是素淡清雅,往往是不上色的素瓷,或只上單色,與苗學禮喜簡單清淡的個性相符。但論技巧最高的,必推陳國治:「他的『過牆花』技巧,沒有其他人做到。」「過牆花」指的是同一花紋,從作品表面延伸至底部,甚至裡面而沒有間斷,需花極多的時間及心力才能完成。

 至於王炳榮,則是三人中最懂得做生意,也是第一個將瓷雕以套裝形式發售。

 據說,如今苗學禮的雕瓷藏品已佔了全球一成。當中也多虧昔日沒人重視,讓他可以較易得到。「但現在炒得越來越熱,連內地收藏家都加入收藏行列。要找到佳品,更難。」苗學禮嘆息。

 「我現在的收藏目標,是希望能夠找回1978年香港大學展出的雕瓷。」

 那次展覽,全是雕刻品,部分屬雕瓷。尚未迷上這玩意的苗學禮,自不會留意。後來找到當年展覽的一分目錄,便被照片上的雕瓷深深吸引。「那個展覽展品,大部分屬西人藏品,其中最多的是由Michael Keynes所收藏。」這些藏品,後來苗學禮在澳門找到數件;流失的,還有一半。

 苗學禮近年已逐漸少買雕瓷,把更多心血放在做研究上。例如撰寫學術專文,研究雕瓷歷史。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