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1月26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1-26] 從灣仔活化到西九 看文化藝術創意

■吳家鎚 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

 西九龍文娛藝術發展區的計劃之所以不為市民所接受,很大程度是由於香港的文化藝術一直得不到支持及培育,大部分市民對文化藝術的認知仍處於嬰兒階段,因此有秩序及步驟的培養市民對文化藝術興趣,以及對不同中西文化了解是發展文藝創意工業的第一步。

 市區重建局最近發表了一份關於灣仔茂蘿街重新復修活化的公眾諮詢文件,文件的主旨是希望將此殘破但又具有本地唐樓特色的舊樓,改建成為經營文化創意的中心,同時更可藉此諮詢為市建局首個舊區活化計劃,訂下長遠運作的準則及指標,更重要的是希望收集市民大眾對計劃內,應包含的文化創意內涵作出由下而上的建議,對此筆者認為市建局肯對市區重建的工作作多方面的嘗試,較以往只懂拆樓不懂保留,算是大突破,再加上提出對即將推行的重建復修計劃作全港性的諮詢,實對市建局過往被認為黑箱作業的形象有很大的改進!雖然步伐緩慢和只算是很微細的工作模式的改進,但始終是踏出改革的第一步是值得鼓勵的。

諮詢文件流於空泛

 但回看諮詢文件的內容似乎仍流於空泛,當中亦缺乏一些較具體的數據及可行性建議的方案,讓市民能有較深入的了解項目意義和內涵,從而得以討論和提出建議,相反文件中卻羅列了很多該項目在發展為文化創意中心的限制事項,例如只能按照由特區政府所界定的十一種文化創意產業才符合申請使用的資格,雖然這十一種界別已涵蓋大部分文化藝術範籌,但問題是這些被認定為主流文化的創意並末包容其它非主流的創意藝術例如政治漫畫、塗鴉甚至行為藝術等,因此筆者認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有需要進一步界定,而且應是較寬鬆的,從而令所有不同的文化藝術和創意團體有公平使用的機會。

 再者,在諮詢文件中市建局一再強調,活化後的中心其營運模式,將會以使用者自負盈虧方式管理和運作,而市建局不會作任何的補貼及津助;老實說,在香港搞文化創意的行業大多以小本經營,若非有賴政府的藝發局及大型私人基金等的資助,則連大型的藝術文化團體如香港話劇團、交響樂團也不能生存,因此為搞活香港的文化藝術創意工業,市建局在財政負擔許可之下,也不妨承擔這每年約八十萬元的營運及維修保養等支出,以減輕租用團體的負擔,長遠而言實有助這些團體的生存和發展之外,亦可增加市民對文化藝術創意工業的認知和認同。

政府忽視對文化藝術的支持

 可惜,在剛公佈的施政報告中,對香港文化藝術的支持及培育卻隻字不題,無怪乎市民所理解的西九項目似搞地產發展和建立香港地標為目的多過文化藝術的培育和建設,故此市建局的茂籮街古蹟文化創意活化的計劃,某程度上可藉此回應,香港現時藝術人才、場地不足以及市民文化藝術認知不深的事實,同時要令計劃成功,政府及民政事務局也有責任在這方面扶一把,不能只將責任交給市建局,最低限度在資源及設計規劃、法例上加以配合及幫助,若舊區活化能與文化藝術創意發展相配合,可為重建工作引出新的出路及目標!

 最後對於這個活化的計劃,筆者認為要更有效地達至推廣培育創意人才的話,就不能忽略對年青人及學生們這方面的知識灌輸,雖然這計劃內的中心最多只可建成二十個房間供少數團體租用,但預留若干空間於年青人及學生們作交流及教育之用,相信是值得市建局去考慮的,始終文化藝術創意是需要時間浸淫的,並非如樓宇建造工程般,只需用二、三年時間就可建成而來的。(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