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1月28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熱點追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1-28] 中國:優勢不再?

放大圖片

 中國經濟近年逐步躍升,各類製造業急速發展,但有專家指出,某些製造業出現過熱情況,例如煉鋼業便生產過剩,使其他國家的廠商卻步,轉移到亞洲其他國家投資設廠,不但危及中國的「製造業天堂」地位,更可能拖垮中國穩步上揚的經濟增長。

 中國各類製造業近年以極速發展,但開始出現生產量過剩。中國近年興建大批鋼鑄造廠,出口到全球市場,現時的生產量達3.5億噸,冠絕全球,亦已滿足本地市場需要,但當地的鑄造廠仍不斷增加,故有專家指,中國製造業增長大大超出預期所想。

生產過剩 供過於求

 其他類型的製造業亦不遑多讓,無論是鋁、棉及水泥,以至T恤、手機及汽車,皆出現生產過剩、供過於求的情況。雖然中國仍期望國內生產總值可保持每年9.4%增長,但有部分經濟學家相信,出口及投資過剩勢必拖垮中國的經濟增長。

 若這估計屬實,中國可能出現經濟減速,這將打擊全球經濟。投資銀行「里昂證券」(CLSA)的首席經濟師沃克表示,中國製造業成本上升、利潤薄弱及價格競爭加劇,令中國來年的經濟增長可能低至5%,到2007年更或降至3%。的確,世界經濟論壇將中國今年的商業競爭評級,在116個國家地區中位列47,連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學者波特亦指:「中國作為商業聖地的地位已開始動搖。」

印度越南搶飯碗

 不少外地投資者也有所察覺,外地低成本玩具、運動用品及成衣製造商,早年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設廠,但如今厚利不再,又受知識產權及翻版問題困擾,美國、韓國、台灣及日本等廠商正開始減少在中國的投資,改選其他更有利潤潛力的地區。

 韓國不少小型企業,現已奉行「中印政策」(Chindia Policy),同時在中國及印度尋找商機。而日本企業則走「中國加一」(China-plus-one)路線,除了中國外,同時以亞洲另一個地區作據點,而越南就是中國以外的首選。

分散投資減損失

 雖然外商現時在中國的投資仍遠超印度及其他亞洲地區,達每月50億美元(約388億港元),但有下降趨勢,外商直接投資鄰國的情況更不斷增加。1990年代中期,韓國國民銀行曾幫助數百間韓國工廠轉移陣地到中國深圳設廠,但該銀行經理指:「由於經濟問題,我們正打算轉移陣地到越南及印度。」嚴格來說,外商不會將所有投資撤出中國,但正計劃分散投資,以防嚴重經濟損失。

手機商進軍中國損手

 不少外商亦發現中國消費市場潛力大只是假象,台灣手機製造商Dbtel早年進軍中國市場,但最後損失6千萬美元,股價狂瀉,該公司指中國增長過急,加上當地出現割喉戰及需求低,使該公司盈利下跌。曾在中國賺得厚利的廠商亦打算轉移陣地,京信通信在中國開設廠房,引入流動電話潮流,並於2003年在香港上市,但由於當地手機服務增長減慢,今年上半年的淨盈利大跌67%,遂轉移到印度發展。

 有專家將中國出現過度投資歸咎於政府政策,亦有指是受中國的消費模式影響。中國廠商正面對困境包括工資上升、銷售減慢、利潤減至近乎零及生產力收窄。對全球商家來說,中國仍是重要基地,但優勢或難以持續。 ■美國《新聞周刊》

瞄準輕工業 越南衝擊中國龍頭之位

 越南近年經濟急速發展,憑著擁有龐大的年輕勞動力和低廉工資,過去10年平均每年有8%經濟增長,對中國的輕工業和外資吸納構成重大威脅。

 越南8,000萬人口中,半數年齡低於30歲,雖然大部分較貧困,但教育程度相對較高,而且肯捱肯做,願意接受每月僅38美元(約290港元)的最低工資。越南政府現時正積極擺脫貧窮國家的形象,期望於5年內把每年人均收入從現時的640美元提升至1,000美元。

政府大力催谷

 為與中國競爭,越南政府大力推動製造業,對外開放門戶,令貿易自由化,積極爭取越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預計明年中可落實),預計可吸引新一輪外商直接投資,金額估計達54億美元(約418.7億港元),幾乎等於印度吸引的外資,直接威脅中國的製造業領導地位。

 越南經濟增幅最大的工業包括製衣、製鞋和玩具業,這些工業向來是中國的強項,但中國的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加上部分沿海城市政治因素不穩,令不少外商卻步。日本駐越南大使便指,日本商界普遍認為越南是下一個直接投資目標。

平均工資較低

 近年亦有大量台灣投資者於胡志明市和河內設廠,情形與90年代台商被中國廉價勞工吸引,紛紛湧入設廠一樣。台灣CX Technology集團是全球最大的揚聲器磁軛生產商之一,集團主席表示:「中國工人每周只工作5天,但越南工人每周工作6天,以年計多出52天。」他又指出,越南的工資平均比中國工資低35%,雖然會同時於中越投資,但將提高越南的生產比重。

 政治亦令投資越南更顯吸引,中國於年初曾掀起連串反日示威,日本貿易振興會的越南研究專家表示:「從政治角度來看,越南未有反日情緒。這是日本於越南投資的重要原因之一。」越南和日本於2003年更達成雙邊協議,給予日本投資者不少方便。  ■美國《新聞周刊》

主攻高科技 印度注重產權保護吸引

 印度在多方面的發展雖不及中國,但在高科技的研究卻領先一步,加上推行知識產權保護法,標榜低開支高效益,吸引不少國際公司到印度設立研發中心。

逾百國際企業進駐

 過去5年有逾100家國際企業,包括美國通用汽車、波音及美孚石油,選擇印度作科研基地,貪其知識產權保護表現良好。美國通用汽車在班加羅爾設置大規模的科研中心,僱有2,300名科學家、研究員及工程師,比在上海的科研中心多1倍人,成為該公司在美國以外最大的研究中心。另外,摩托羅拉在印度亦僱有逾1,700名工程師及研究員,其4成手機軟件是由印度電腦程式員開發。

 印度的電腦軟件是最早的科研行業,從編寫程式發展至較精密的工程及產品新設計。時至今日,其他行業如汽車零件生產、晶片設計、藥物及航空業等也著重科研發展。印度現時有著充足的人才,每年從印度各大學及工業學院畢業的工程師有30萬人,電腦專才亦有15萬人,再加上印度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政策,令不少外國生產商願意將科研工作外判至印度。

製藥製車冒起快

 製藥業亦在印度不斷冒起,營業額達70億美元,其中25億是出口收益。印度本年初推行國際專利法,雖然令本土藥商也要遵守法規,卻因此吸引了不少外商。中國製藥業於2004年的收益亦達80億美元,與印度不相上下,但在專利保護上卻遜於印度。

 此外,由於印度在工程設計上日益精密,成為汽車零件的熱門產地。過去3年,這行業有逾2成的增長,佔全國出口的4成,其中本土零件生產商「Hi-tech Gears」更成為德國「Robert Bosch國際」的全球零件供應商。雖然印度的汽車市場只及中國的1/3,但增長率卻較中國高,去年增長率達24%,而中國只有14%。  ■美國《新聞周刊》

日商轉攻收購市場發財

 日本的企業收購活動日益蓬勃,有眼光的商人憑藉一流的企業併購和管理手法,獲取豐厚的利潤。

 松來信夫是日本罕有的風險資本家,日本經濟泡沫在90年代爆破時,他發現收購陷入財政絕境的公司是大商機,當時他看中有123年歷史、瀕臨破產的製衣廠福助株式會社,旁人雖認為日本的服飾製造廠難以與中國競爭,但松來認為襪子和內衣是日本最暢銷的成衣產品皇牌,福助正是以製造高質素襪子和內衣見稱。他說:「雖然中國能低成本地大規模生產,但生產高質素、產量少的高檔產品仍有市場。」松來在2003年收購該公司後,聘請具經驗的管理人員進行改革,扭轉兩年前虧損4,300萬美元的局面,成功在2005年的財政年度取得700萬美元盈利。

打收購戰力抗外商

 但在此前,外國企業收購日本公司才是常見的事,日本收購公司幾乎不存在。現在日本本土的收購公司推動當地的資本主義作出轉變,例如日本的Advantage Players成功擊敗美國著名連鎖零售店沃爾瑪和美國農產品巨擘Cargill等外國對手,收購了在泡沫經濟期間大幅擴展業務的大榮連鎖超市。雖然日本的收購業務與歐美相比,仍然顯得審慎,但發展卻迅速。

 歐美的收購業務總額每年約1,400億美元或以上,日本則由兩年前的8億美元增至2005年的50億美元。收購終於獲得日本廣泛接受,松來信夫說:「這是50年才一遇的機會,這才是真正市場的開始。」  ■美國《新聞周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熱點追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