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28] 應重視「李小龍品牌」
尖沙咀星光大道上,昨日屹立起生龍活虎的「李小龍形象」,供人瞻仰與懷念。三十多年前,李小龍憑藉獨特的中國功夫,創造了本港電影業的輝煌,也為本港電影業走向世界創造了一個成功模式。在全球影視產業競爭激烈,香港電影業「好景不再」的今天,業界要重振雄風,應發揮李小龍精神,在「中華特色」上多下功夫。同時,李小龍也是本港旅遊業的寶貴財富,值得發掘利用。當局應研究在西九項目中,為李小龍建立紀念館,吸引更多的「龍迷」及遊客訪港。
六、七十年代,香港電影業同樣曾處於低迷狀態,但李小龍卻「赤手空拳」,「打」出生機一片,同時也「打」進了荷里活,「打」開了世界電影市場的大門,並因此創造了一個「李小龍式」的成功模式。李小龍之所以能夠「敲門成功」,在於其找到了一塊很好的「敲門磚」,即把中國傳統武術及武德有機地融進了影視作品中,並因此創造了影視業的鮮明「中華特色」。
香港影視業近年來之所以衰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失去了自己的特色,缺少文化內涵。「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近年來,韓劇之所以風靡世界,在於其成功地演繹了韓國版的儒家文化特色。香港影視業要走出低迷,應該重拾李小龍的成功之道,從中華文化的深土沃壤中吸取營養。
就在香港為李小龍樹立銅像的前一天,遠在歐洲的波斯尼亞也樹立了一座李小龍銅像,「搶走」了本該屬於香港的「全球首個」的榮譽,令人略感遺憾。不過,從中也可以看出,李小龍雖然故去三十餘年,世界各地仍然有大批的「龍迷」存在,「李小龍品牌」仍然具有廣泛的號召力。除波斯尼亞外,李小龍的故鄉廣東順德,也準備建造一座「李小龍城」。香港作為李小龍成名之地,理應更了解並珍惜「李小龍品牌」的價值。當局應該回應民間的訴求,在未來的西九文娛項目中,規劃興建李小龍紀念館。此舉不僅可以滿足全球「龍迷」的需要,同時,也可以為缺少歷史文化名勝的香港,增加一個新的旅遊景點。何樂而不為?(文匯社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