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1月28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1-28] 讓科技熱延續下去

■單仲偕 立法會議員(資訊科技界)

 神六航天團訪港,令香港市民再一次把目光投射在科學領域之上。藉著航天計劃對香港市民的吸引力,政府應抓緊機會,加強對公眾、家長和年輕人的科學教育工作,提升他們對科學、天文、工程等方面的興趣和認同,令他們認識科學研究對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性。

 神舟六號載人升空任務成功、神六航天團一行數十人昨日訪港,再一次帶動香港市民對航天科技的熱情。無論是兩年前神舟五號的首次征空,還是今次兩位神六太空人費俊龍和聶海勝長達數天的遨遊,他們在太空艙進行更多科學實驗,皆實現了中國人的飛天夢,為中國未來繼續發展航天事業打下有力的強心針。

人才培育佔舉足輕重角色

 一個國家民族的航天事業發展成功,固然證明了國家的在科技和經濟方面的能力,長遠來說還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航天員「凱旋」歸來,在鎂光燈下獲得公眾的喝彩聲和歡呼聲,叫不少青少年人紛紛作個「太空人的夢」。至於早前憑發明機械人而獲小行星命名殊榮的中五學生陳易希,令不少師生家長羨慕和認同,颳起一股科學熱。

 事實上,無論發展航天科技也好、機械工程也好、以至資訊科技也好,一切與科學、工程相關的研究領域,人才培育佔著舉足輕重角色。只有充裕的高質素人才,加上市民大眾支持發展科研,我們的科技水平才得以維持、傳承和長足發展。借鏡中國的航天工程計劃,它早於六十年代發射第一枚探空火箭開始,發展至今四十年始能正式載人升空,當中需要的科研人員數以萬計。若沒有長期和有計劃的人才培育工作,又怎能井然有序地進行有關的研製、建設和試驗,取得今天的成果?

鼓勵年青人投身科技事業

 惟令人擔憂的是,這股科學潮流究竟可以在香港持續多久?正當我們朝著知識型經濟邁步之際,社會的發展方向卻嚴重向部分行業傾斜。在急功近利的社會文化下,政府和商界對科研發展的承擔不足,年輕一代只顧跟風追捧被視為近年大熱的旅遊業和物流業,對修讀科技相關的學科興趣不大。若情況持續,無疑對香港未來成功轉型為知識型社會構成障礙。

 神六航天團訪港,令香港市民再一次把目光投射在科學領域之上。然而,它帶來的並不應該是一場象徵意義大於實際的「全港歡迎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訪港代表團大匯演」,又或是一瞬即逝的航天紀念品炒賣熱潮。藉著航天計劃對香港市民的吸引力,政府應抓緊機會,加強對公眾、家長和年輕人的科學教育工作,提升他們對科學、天文、工程等方面的興趣和認同,令他們認識科學研究對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性。在政策層面,政府除了應該在基礎教育提供更多配套和資源,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和機會發揮創意,參與不同的科學活動,還應盡快檢討人力資源政策,正視本地資訊科技界和工程界可能在未來二至三年出現的人才短缺問題,鼓勵更多優秀的年青人修讀相關學科,投身科技事業,讓科技熱延續下去。

 我相信,若有朝一日,由香港培育出來的科研人員能夠參與航天計劃的工作,又或神舟太空船帶著來自香港的太空人征空,普羅香港市民必定較航天團訪港更為驕傲。(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