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1月2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戲曲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1-29] 戲曲視窗:粵劇舞台佈景的虛與實

放大圖片

 ■阿刨、阿嗲新演的《西樓錯夢》用了不少實景舞台。

.葉世雄.

 最近接連公演的三齣粵劇,竟然巧合地呈現三種不同風格的舞台佈景,使我不期然想到:「究竟哪種佈景符合粵劇的需要呢?」

 楊智深新作《乾坤鏡》,繼承他以前的作品《張羽煮海》、《陰陽判》、《桃花扇》的精神,致力探索粵劇和現代劇場的結合。白雪仙監製的唐滌生作品《西樓錯夢》,融匯舊戲曲模式與新舞台裝置,著重營造半虛半實的效果,樓台佈景像電影鏡頭般移動,無疑是四、五十年代旋轉舞台的「優化版」。葉紹德編劇、梁漢威導演的新編粵劇《銅雀臺》,從仿效西方舞台裝置踏前一步,充滿象徵意義的「符號佈景」和立體佈景相配合,活用燈光變化,佈景半抽象,顯示出強烈的「風格化」。

實景削弱表演特色

 我對舞台設計是外行,只因經常負責製作電台的戶外演出,與佈景設計師交手多了,才略知一二。我認為戲曲舞台的設計與戲劇舞台不同,它應以適合演出為第一位。戲劇演出前,演員有充分的排練,導演指揮演員的動作、走位,因此,佈景可以因應劇情、風格和情調等需要而設計,不必遷就演員的走位問題。但戲曲演員就算有排練,除非更改程式表演的動作,否則設計佈景時,必須仔細考慮會否阻礙演員的演出動作。舉例說,《西樓錯夢》設計了一幢「實景」(多指立體佈景),西樓有樓梯,又有欄杆,演員上、落西樓或在西樓走動,便要依著樓梯和欄杆的設計,無法以虛擬動作代替。如果大家同意「實景」會使演員省減表演動作和程式,長遠而言,自然會使豐富的虛擬動作和抽象的表演程式逐漸簡化或減退,這便大大削弱戲曲的表演特色。

 雖然為了迎合現代觀眾的口味,無論內地或香港,部分演員都嘗試減少甚至棄用傳統程式表演,以加快演出的節奏,結果演出被批評為「歌唱劇」。粵劇進入現代劇場後,「一桌兩椅」的傳統概念當然不可能滿足強烈追求舞台美感的粵劇觀眾。五十年代,內地的粵劇舞台走「國畫化」和「裝飾化」的路子,基本上解決舞台裝置和演員的矛盾;今天可否在這基礎上,運用多媒體,創造出一個以抽象為主、實景為副的舞台呢?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戲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