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2月1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財經熱點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2-01] 浙民企老闆進學堂充電

放大圖片

本報駐浙江記者 楊宗寶

 在很多人看來,中國內地的成功民企業主們,多給人文化層次低、自身素質不高的印象。甚至有人將事業蒸蒸日上的這一代民企老闆們稱為「大老粗」、「暴發戶」。然而事實上,他們非常注重學習和提高,當中不少人打點公司事務之餘常拎著皮包進學堂,即便是那些有本科或更高學歷的老闆也如是。

 今年以來,浙江一撥撥成功的民企老闆們紛紛走進高校,學習現代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理論知識。「既然先天不足,那麼就去學」。他們表示,進入高校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專家論壇深受歡迎

 今年4月,浙江大學EMBA中心舉行了一場名為「浙江製造,還是浙江創造?」的專家論壇,全省各地150多位民企老總們一起到場。

 據浙江中科生產力管理培訓中心、杭州中科民營企業管理研究院有關人士介紹,由於這種形式的專題講座很受民企老闆們歡迎,組織方需要定期安排類似專題的專家講座。

倒下的多沒再學習

 在3年多前,當高級職業經理人培訓班EMBA開始在中國出現時,敏銳的浙商們便主動向其靠近。當時的溫州奧康集團董事長王振滔專門乘飛機趕往北京、上海參加相關的業務培訓和學習。時至今日,浙江眾多中小民企領導均已加入這支學習大軍中。

 從生活經歷看,很多第一代浙商都沒能得到特別好的教育。浙江現代集團董事長章鵬飛說:「外界曾把浙商稱為『草根族』,這從另一角度說明浙商不夠大氣、層面不高。只有加強學習,方可統領企業不斷向前發展。」

 今年已56歲的浙江諸暨五峰電容器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曉東感慨:企業家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保持進步。「恰恰是,那批倒下的企業家很多是在初期成功後就沒有再尋求進步」。

賺錢需要智慧知識

 浙江省私營(民營)企業協會秘書長潘立生說,「現在需要靠智慧、實力和知識賺錢,學習將是浙商發展的突破口」。

 「工作再忙,學習可不能放鬆。」這是浙商們的一致看法。實際上,一些浙商通過學習還發現他們需要在以下方面加以提升:戰略眼光不夠,缺少長線、規模化的發展策略;高科技、個性化、高端的產品太少,總體品牌少;傳統企業、加工企業、模仿他人產品的企業多。

個案一:朱志平草根經濟變財經專業

 中國同方控股集團董事長朱志平說,浙江的民營經濟一向以「草根經濟」著稱,這種模式在企業初創階段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但這種能動作用有一定的適應期,隨著市場化進程、國際化步伐的加快,環境形勢的變化都對浙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時如果再守著「草根經濟」不變,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躋500富人榜第82位

 生於1962年的朱志平,在初中畢業後便到浙江省軍區炮兵團服役。1984年,他退伍、轉業到地方工作。在地方的3年時間裡,他勤奮學習,並順利通過了財經大學財經專業和浙江職工政治大學政治專業課程的學習。

 1987年,他揣著僅有的400元錢,靠從事棉布買賣起家。三年之後,他的400元「變」成150萬元。1995年,中國第一隻網上競價發行股票「哈歲寶」的發行均價是4.6元,朱志平投入600多萬元,用每股4.8元的價格買了這隻股票。後來,這隻股票一上市,就賣到16元多,其資產飆升四倍多。

 從400元創業到以18億身價躋身2005年《新財富》500富人榜中的第82位,從著名的股評家到2004年浙江省房地產十大風雲人物之一,朱志平可說具有投資家獨具慧眼的戰略天賦和運籌帷幄的戰略膽識。

「充電」法律意識

 他說,從自己的個人經歷來看,浙商普遍存在著缺乏法律意識的問題,如果對法律精神不能充分領悟的話,那在企業經營上必然會遇到一定困難。

 因此,為了企業的長遠發展,他選擇進入高校學習「充電」。「社會輿論對浙商的討論很多,在聽到眾多讚美、正面報道的時候,更應當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學習讓我們能夠正確認識自己。」

汪力成 建科學管理制度

 2003年,汪力成領導的華立集團專門制定了《華立思想建設綱要》,並出版了學習《綱要》的特刊,組織高層管理人員、部門經理和一般員工參與學習《綱要》的討論,旨在建立科學的組織管理制度,樹百年「華立」。

小企業變國際大企業

 1987年,餘杭儀表廠陷入到一片困境之中,時年僅26歲的汪力成出任廠長職務,帶領全體員工戰勝重重困難,率先在全國同行中走出了低谷,經連年發展,使得華立從一個不起名的小企業發展成為全國知名乃至國際知名的大企業。

 在汪力成看來,現在民營企業面臨的是真正做大做強的問題,在資源越來越短缺的情況下,改變思想是最好的出路,通過學習,改進技術水平,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新的生產力。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財經熱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