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2月7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人物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2-07] 住進重慶大廈的總領事

放大圖片

文、圖:麥 琛

 「初次來香港大約是廿二年前。我背著背包,住進重慶大廈。咫尺房間堆滿雙層碌架床,八個人合住,覺得很新奇。」早兩天,卜百賀駕車經過彌敦道,與重慶大廈擦身而過,心中閃過了「哦,原來還在!」的念頭。

 抵港僅三個月的新任德國駐港總領事卜百賀,從事外交工作近三十年,同時是一名畫家。

 踏入卜百賀(Frank Burbach)的辦公室,撲面而來是一陣刺目耀眼光芒—這並非來自窗外迷霧中的冬日太陽,而是源自牆上掛著的四幅油畫。

 在以灰色為主調,樸實無華的辦公室裝潢下,色彩鮮艷的油畫顯得格外奪目,無愧畫家從芸芸眾多作品中把之挑選出來展現人前。「辦公室的設計不是我的選擇,我可以作的是添上幾幅油畫,與背景形成對比。我不希望我的畫是裝潢的一部分,而是突顯出來,展示其生命力。」

 卜百賀曾在倫敦工作七年,其間共創作了近四百件作品。他曾經辦過畫展,亦在倫敦城東Cable Street的舊工廠區開設了一間畫室。「畫室其實不需特別設施,倫敦的畫室就連水喉都沒有。在布拉格工作時由於找不到合適地方,我甚至乾脆在走廊坐著畫畫;最重要的是與工作的地方分開。」由於新上任工作繁重,來港後他仍未有時間整理畫室,也沒有繪畫。

 東倫敦的舊工廠作為藝術家聚集區,卜百賀認為是個很好的設計。「在那裡我還見到許多不知名的藝術家,其實我不大喜歡他們的藝術,但他們對藝術的熱誠卻很能感動我,為我帶來靈感。」

 他說在香港好像找不到一個這樣的藝術家部落。記者提起剛開展的石硤尾工廠大廈翻新計劃,他對此大力讚賞。「香港真的應該為未成名藝術家提供空間—可能因此他會在十年後闖出名堂。」

 他說,培養藝術家其實有點像賭博。「在跑馬地馬場的賭博,很快會知道結果;但對藝術家,成果卻不在短時間看見。」香港人投資必需清楚計算回報,這點或妨礙藝術發展。

 「香港無疑是世界級城市,但仍需要有世界級的藝術,特別是現代藝術。」他感到,香港愈來愈多人對高姿態的現代藝術有興趣,西九龍發展計劃中或會出現的藝術館,大概就是這一回事。

繪畫重即興和氣氛

 卜百賀認為,香港的氣氛與他的創作其實有共通之處。他的繪畫重視即時感興,香港恰巧是個完全「活在當下」的城市。「香港給我的感覺是很活潑,數百萬人在一個密集環境下謀生計,非常忙碌,卻也朝氣勃勃。有點覺得他們根本無暇回望過去,只能專注現在。」

 如此氣氛的其中一個外在表現,是香港城市的變化模式。他回憶從前的香港,海港較闊,有舢舨行走,街道較富中國特色。「現在,連街上的廣告牌的都是羅馬字母,而不是中文字!」總括而言,他說舊香港較浪漫。

 發展與保育,在地少人多的香港,平衡不容易,也更顯得它的珍貴。

畫風抽象 不好解畫

 卜百賀不喜歡「解畫」。「畫一但畫了出來,就有自己的生命,替自己說話。如果要我對人解說我的畫表達甚麼意思,這毫無道理。」卜百賀作為表現主義者(expressionist),創作重視表現內在感情,而非反映外在現實。他藉著濃烈的顏色、粗線條、似虛若實的圖案形狀,刺激觀賞者與作品之間的交流,從而產生言人人殊的一套對作品的理解。「你甚至可以自己決定油畫哪一方朝上、哪一方朝下。」

 如果這樣仍不能說明卜百賀的創作風格,我們可以用些較易懂的字詞。沒錯,他是一名抽象畫家。

學識淵博 尤好東方文化

 卜百賀作為外交家與畫家的雙重身份,反映了德國文化剛柔兼備的兩個側面。德意志一方面給人印象理性縝密、紀律嚴明,反映在其科學技術上;另一方面又是藝術之鄉,孕育了不少音樂、建築、繪畫等方面的藝術家。

 卜百賀在大學修習法律,成為律師,然後投身外交。「我喜愛語言,但律師的工作不能給我應用語言的機會,所以我選擇了外交。」

 成為外交家之前,他已經能說英、德、日、意等語言,其後派駐日本、意大利、英國等地,讓他充分發揮語言才能。

 現在身處香港,他希望把握機會學習中文、普通話,以及廣東話。「不過這有點難度。」指的是後者。

 語言必然伴隨文化。卜百賀熱愛各國,尤其是東方文化。「小時候,家鄉有人從東方回來,送給我一些像是卷軸、陶瓷等搜自東方的玩具,我視之為寶物;就這樣我迷上了東方文化。」他笑言,這好像有點隨意。

 「每個男孩都是如此,總會因某些事件而感動。」如果當時接觸到的是南美文化,他今天說不定會瘋狂愛上墨西哥、瑪雅文明等東西。

 年紀稍長能閱讀時,他從書本找尋東方文化,十一歲就讀完了日本《源氏物語》和中國《紅樓夢》的德文譯本。到了能旅行的年齡,他多次遊歷東方諸國,足跡遍佈日本、韓國、中國、印度等地。他認為語言有助擴闊視野,更深入認識異國。

 「如果你不說他們的語言,在外地旅行走著看著,隔著櫥窗看裝飾,始終是個外人;一旦通曉語言,就可以隨意走入他們的生活,分享他們的文化。」他長期擔任與文化相關,以及東南亞的外交工作,與這種取向不無關係。

 卜百賀感到,有時需要一種言語以外的表達方式,所憑的就是繪畫。

 他回憶說,年少時已對繪畫產生興趣,大學時日間唸法律,晚上上繪畫課。「那時學的是歐洲的正統經典繪畫藝術,老師教授技巧,告訴你該畫甚麼、當如何畫。」於是,他畫山、畫水、畫人,但從不喜歡這種繪畫。

 進入外交部,第二次輪調把他派到意大利米蘭後,他終於遇上了適合自己的繪畫。「那時我讀了一本關於波洛克的書,深深被吸引。傳統的繪畫需要一點一點去累積,但作為一個業餘畫家,我沒有這樣的餘閒,更多是一時衝動去創作;波洛克使我明白原來可以跳過傳統的繪畫規則來創作。」

 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1912-1956),美國當代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開創了「滴流畫」的繪畫風格。1973年他的作品創下了二百萬美元的當代藝術品成交價紀錄。

 於是,卜百賀拋棄了一直以來的具像藝術,全心投入抽象藝術的世界。「我再不會回到從前的繪畫了。」表現主義者創作動力來自畫家的內在情緒,卜百賀認為,能給予他靈感的,就是不斷接觸新鮮的人和事,這正是作為外交家的日常工作。

 另外,由於工作繁忙,大約只能每一、兩星期抽空一次繪畫,每次時間亦不會太長。抽象藝術較方便在短時間來表達突如其來的澎湃創作衝動。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