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2月7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2-07] 對輸入專才「一條龍」支援服務

■譚香文 立法會議員

 特區政府正檢討輸入專才政策,擬於明年上半年推出一個新計劃,放寬限制,合資格海外或內地專才可以舉家來港後才找工作。若是這樣,特區政府有責任向他們提供就業和家庭支援,而且要兼顧到,新舊計劃已來港工作的專才能否享有同等待遇。

 過去兩年,入境處批准來港工作的海外或內地專才總數少於五萬人。輸入專才計劃的繁複手續和嚴苛條件一向為人詬病,使到進口專才人數彌補不了每年流失到內地的十萬本港專才。

 二○○三年十一月至○五年十月,三萬九千四百五十八名海外專才通過「一般來港就業政策」,和七千六百六十五名內地專才通過「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獲批來港工作。這班專才申請來港前必先得到香港僱主聘請,而僱主又要證明在港無法請到合適人選,還有,他們收取的薪酬不得優於本地人才。

 三項條件的目的,顯然是盡量避免外來人與本地人搶飯碗,代價是窒礙香港市場廣納非本地人才。

作出適當調節

 特區政府不得不作出適當的調節,據悉新的輸入專才計劃採用計分制,準則包括申請者的年齡、學歷、專業資格和工作經驗等,而香港需求的個別行業專才得分較高。最特別的政策改動是容許申請人帶同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一起來港生活一年,期間物色工作和考慮是否適合留港發展。政府希望藉新計劃吸引到一千至二千名海外或內地高質素人才來港工作。

 首先,容許專才來港後才找工作,較有靈活性,但特區政府不可以任由這些人才來港後,在毫無支援下像盲頭烏蠅般到處找工作,總不能讓他們去勞工處求助。一年時光轉眼便過去,如果這些人在限期前,無法在陌生的人力市場中覓得合意的工作,但又不甘心收拾包袱打道回府,而是想繼續留港等待更好的機會,他們或許會暫且找一份即使未能盡展所長但可餬口的工作。若然如此,便失去了輸入專才計劃的原意。

 另一個可能性是往好處想,專才來港後有很多機遇,他重新審視自己一番,發現除了本業外,他在香港可找到另一個生存空間。例如他是內地會計師,原本打算在港找一份工作參與新公司上市業務,後來卻發現在本地大學從事學術研究工作,有更大的興趣和貢獻。

收窄輸入和輸出專才人數差距

 上述兩種人的際遇,均牽涉到兩個根本的問題:新的輸入專才計劃會否規限申請者來港後物色工作的範圍?特區政府或任何團體如何協助專才在港找工作?

 其次,容許專才舉家來港,合乎人情,對三、四十歲的專才具吸引力。舉家遷往一個新環境,有很多事情要適應,尤其是初到貴境時,申請者是一名待業人士,那種忐忑不安的心情跟其他新移民家庭沒兩樣。

 同一道理,特區政府不可能任由這些待業家庭在港自生自滅,既然鼓勵他們來港,便要提供適當的支援,協助他們找工作、居所和學校。香港比內地的生活指數高,內地專才應有足夠心理準備和盤川,才好毅然舉家來港待業。特區政府審批其申請時,亦有責任給他們充分的顧問意見。另一方面,經舊制已來港工作的專才,又能否受惠於新計劃?他們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否申請來港一家團聚呢?他們的薪酬上限可否放寬,優於本地人才呢?

 全球市場互相爭奪人才,香港沒有例外。我在上周三立法會大會上,便向保安局局長李少光表達關注本港會計界人才荒和輸入專才計劃。我期望特區政府明年拿出一個新計劃,收窄輸入和輸出專才人數的差距。 (本欄每周三刊出)(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