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08] 從伊朗墜機記者殉職看傳媒視野
文匯報編輯女士/先生:
閱昨日貴報頭版頭條《伊朗墜軍機 78記者殉職》,驚悉伊朗一架軍用運輸機前晚在緊急著陸時撞落德黑蘭住宅區一棟大廈,造成最少128人喪生,當中包括在飛機上的78名新聞從業員。閱此重大新聞,心中淒然。因本人曾做過新聞工作,如今雖已從商,但物傷其類之感揮之不去。遂到圖書館找本港其他報紙的這一新聞報道,卻令我大失所望,多份主流報紙處理這一新聞,只是在國際新聞版聊備一格,且標題根本未標出有數十名記者殉職。難道本港傳媒對同行罹難無動於衷?或是認為外國記者罹難與本港記者和市民無關?由此,我想到本港傳媒的視野問題。
現有約100家國際傳媒機構落戶香港或以香港為本區域的採訪基地,其中《亞洲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國際先驅導報》、《時代雜誌》、《新聞周刊》、CNN等,這些國際傳媒的國際視野是眾所周知的。但本港約50份日報和800份期刊,則大部分缺乏國際視野。就以伊朗墜軍機78記者殉職這樣異常重大的國際新聞來說,本港絕大部分主流報紙竟然未加重視,只作一般新聞處理,連作為同行物傷其類的感覺都麻木了,悲夫!
近年來,本港傳媒為了爭奪本地市場,競相走大眾化路線。熱衷於報道「八卦新聞」、名人明星隱私。利用犯罪新聞等煽情內容招徠讀者,已經成為本港一些報紙屢試不爽的法寶。為了搶煞食新聞,一些報紙開設「現場team」,配備高速機車、無線電截聽設備、照相機,一旦監聽到線報,立刻奔赴現場,務必拍到未經破壞的現場畫面,通常為車禍、兇殺、火警等血淋淋的鏡頭,常常整版煽色腥,滿紙血淋淋,不擇手段爭取銷量。狗仔隊的糾纏、家人被騷擾、個人私隱被侵犯、私人活動被偷拍、私人電話被偷錄等等,引起的各類糾紛真是數不勝數。惡性競爭下,傳媒不僅視野狹窄,而且令專業新聞操守被邊緣化。近年來的一些報道,如陳健康事件、鄧家爭產、慾海肥花、狗仔隊跟蹤法官風波等,或不惜捏造新聞,或強迫受眾接受惡俗,顯示傳媒新聞道德水準下降,低俗品位的媒體幾乎壟斷主流市場。有人將香港一切經濟和社會問題的根源歸結為文化、價值的敗落,罪魁禍首是傳播媒介,雖然不免誇張,卻有一定的警醒意義。
香港資深傳媒人張圭陽在其《金庸與報業》中,引述金庸的話說,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報紙是股東的私有財產,不是公眾的公器」,「新聞自由,是報社員工向外爭取的,而不是向報社內部爭取的。報社內只有僱主與僱員的關係,並沒有誰向誰爭取自由的關係」。我認為,金庸的話是對香港媒體的描述,並非金庸自己的主張和觀點。事實上,香港報紙運作的常態,是「一人報紙」,報紙為一個人服務。報紙管理層是要貫徹老闆的意願,整個報社組織都是環繞著老闆的意願來運作的。所以,「有什麼樣的受眾,就有什麼樣的傳媒」,在香港只可以說「有什麼樣的老闆,就有什麼樣的傳媒」。傳媒老闆的視野只盯住市場份額和利潤,傳媒的視野也就被局限了。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人類將慢慢步入地球村,彼此休戚相關,許多國際問題與每一個地區甚至每一個人息息相關。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香港中西文化交融,資訊自由,本港傳媒本應有廣闊的國際視野。但從伊朗墜機記者殉職的新聞處理手法看本港傳媒視野,以及本港一些傳媒老闆太著重商業元素而忽視讀者對整個世界的知情權,本港傳媒的社會公器特徵正在弱化。我希望這些問題傳媒都應該予以探討,以便激發社會各界的討論。
貴報讀者 倪開義
2005年12月7日
(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