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2月10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2-10] 東亞峰會可能無果而終

 ■邱震海博士 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

 中國一直堅持以東盟十加三作為東亞峰會的母體,但日本則擔心中國在這一框架中的影響力太大,希望稀釋中國的影響力,並強調日本在經濟和民主方面經驗對亞洲的作用,讓人明顯感到是與中國叫板。東亞峰會尚未召開,似乎已經種下了不和甚至失敗的禍根。

 首屆東亞峰會下周(本月十四日)將在吉隆坡召開。這次峰會脫胎於東盟十加三模式,並在東盟十加三、東盟十加一之後舉行,成員國增加到十六個,亦即所謂的「十加六」。新增加的與會國是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十六國相加,人口達到三十億,佔全球一半,用新加坡外長的話就是「覆蓋發展最快的半個世界」。

東亞峰會:亞洲聯盟雛形?

 眾所周知,迅速發展的全球化趨勢已使得亞洲經濟整合已迫在眉睫。目前,全球已有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兩個經濟聯合體;相比之下,亞洲經濟整合則相對落後。與此同時,東亞內部貿易佔全球比例,上世紀七十年代是5.4%,而今天則已達到20%;目前東亞地區基本沒有區域合作,僅靠市場驅動,合作基礎薄弱而容易破碎。

 九十年代開始,中國和東盟關係發展,促成中日韓分別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產生;去年十一月,中國和東盟宣佈,自二零一零年起分兩步免除關稅:二零一零年將有六個經濟較為發達的東盟國家獲得免除關稅;二零一五年,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四國也將跟上。

 去年的東盟十加三會議同時宣佈,從今年開始召開東亞峰會,每兩年一次。參加東亞峰會的成員國必須符合三大條件:一、與東盟有實質關係;二、是東盟的全面對話夥伴;三、已經加入或同意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美國由於未能符合第三個條件因此未能參加首次東亞峰會,由此也引起人們對於美國是否遭受排擠的猜測和聯想。與此同時,符合上述三個條件的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則應邀參加此次會議;據稱,俄羅斯也正在申請之中。

 東亞峰會的召開,從表面上看似乎預示著東亞經濟整合甚至亞洲聯盟雛形的到來,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中日不和:東亞峰會蒙上陰影

 就在首次東亞峰會即將召開之際,不斷有各種負面消息傳來,顯示圍繞著此次峰會,東亞各國之間正在展開既合作、又競爭的一幕。

 首先是中韓兩國上周宣佈,已經進行六年的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議將在此次峰會上取消;同時,印、澳、紐這三個並非東亞地區的國家被拉入峰會圈子,引起了東亞峰會主要主導者之一、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的不滿。馬哈蒂爾表示,由於澳大利亞的加入,這次會議應該被稱為「東亞-澳洲峰會」。

 實際上,印、澳、紐三國被拉入峰會圈子,完全是日本的主意。中國一直堅持以東盟十加三作為東亞峰會的母體,但日本則擔心中國這一框架中的影響力太大,因而才拉入上述三個國家,希望以此稀釋中國的影響力。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在赴馬來西亞之前發表講話,稱亞洲並非只有中韓兩國,並強調日本在經濟和民主方面經驗對亞洲的作用,讓人明顯感到是與中國叫板。

 種種跡象顯示,東亞峰會尚未召開,似乎已經種下了不和甚至失敗的禍根;其中,日益緊張的中日關係無疑是關鍵因素。

中日恩怨:考驗雙方政治智慧

 在東亞地區,中日關係是最為重要的一組雙邊關係。中日兩股可謂亞洲經濟整合的「火車頭」,一如德國和法國在當年歐洲經濟整合過程中的作用。筆者年前曾有分析,圍繞中日關係將有三個過程同時發展,一是地區經濟整合,二是兩國戰略互動,三是政治對話。現在看來,中日之間的政治對話終止和戰略競爭態勢,已經開始地區整合的過程,對此中日雙方的政治高層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中日之間恩恩怨怨,其實歸結到最後是一個政治智慧問題;而政治智慧的產生又是雙向的,絕非單方面可以完成。這正是中日關係的難點所在。從歷史的眼光來看,國際關係的穩定均經過若干動盪才最後實現,因此東亞地區目前的動盪可謂歷史的必由之路;至於處理中日關係中所謂「置諸死地而後生」的策略,則既是人類的無奈,也是人類的悲劇。(本欄每周六刊出)(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