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2月2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戲曲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2-20] 戲曲視窗:粵劇危機應提早治療

葉世雄

 友人上周看過本欄拙作,對我提倡成立青年實驗粵劇團的建議很有保留。他認為粵劇是少數不需政府大力資助的演藝事業,業界的商業運作使她能保持靈敏的市場觸覺;若果依賴政府的扶持,恐怕她會逐漸失去照顧聽眾口味的傳統,轉向以演出者或創作人為中心。

 友人的擔心其實也是我的擔心,但客觀環境的變化,若政府不作出某程度的支援,粵劇絕對有再次步入式微的危機。

 危機之一,香港粵劇市場隨著觀眾年齡的老化,逐漸萎縮。粵劇在六十年代起,從大眾主要娛樂的角色轉變成為擁有固定觀眾族群的表演藝術,觀眾的數目足以支持業界從業員以此作為收入的主要來源。但這批固定觀眾族群隨著年齡的老化,近年數目銳減,而新的觀眾增長又追不上減少的數目,因此,粵劇的市場已經明顯出現萎縮的現象。

 危機之二,年輕一輩演員的藝術造詣,普遍被認為不及前輩老倌,使觀眾失去捧場的意慾。土生土長的年輕演員多是成長後才開始學習粵劇,很少在少年時開始接受培訓,因而基礎薄弱,其中以毯子功和把子功尤甚。他們需要在演出中成長,從前輩藝人身上學習粵劇傳統,所以成熟期很長,成就也有局限。

口味改變 場地缺乏

 危機之三,年輕觀眾口味改變,粵劇需在製作中,結合現代劇場科技效果,大大增加經營費用。由於年輕人不易在成長中接觸粵劇,而在接受學校教育時,卻有機會接觸話劇;因此,就算長大後愛上粵劇,仍不難發現他們是以看西方舞台劇的角度來評價粵劇,燈光、音響、特效、舞台裝置的要求特高。這和現時大部分本地粵劇團以經濟製作條件維持演出的生存方法分別很大,製作成本大幅提高。

 危機之四,缺乏充足演出場地,戲班要與其他表演藝術競逐檔期。有關這問題影響之嚴重,在「新光事件」中已暴露出來,這裡不再論述。

 我們不必過份擔心危機會使粵劇瀕臨滅亡,但卻有點像「癌細胞」,若不在早期進行治療,惡化後便可能藥石無靈。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戲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