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2月21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文匯園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2-21] 筆行天下;初走梅關古驛道

放大圖片

 ■ 梅關古道梅花怒放,白梅花盛開在枝頭。

 ■顧 艷

 那年我來到聲震九州,有著厚重歷史負荷的梅關。這裡宛若青銅般的肌膚,被歲月斑駁成道道齒痕。風化了的城磚,已看不見沈復在《浮生六記》中描述梅關的光鮮場景。但它仍舊吸引著無數文人墨客。「一步跨兩省,一關隔斷南北天」的意境,讓我想起秦始皇的「屯墾軍」經過悲壯跋涉,將黃旗插上這塊留放地;然後用青磚垛起堞雉。「秦關」的名字便由此而來。而在秦末,這裡成了戰爭之地。越王勾踐的後裔梅絹逃居此地,徵招壯士,抗擊秦兵。「梅嶺」的叫法就傳開了。此後梅絹的裨將庾勝兄弟,長期鎮守此關,故又被稱為「大庾嶺」。

 唐朝開元年間,丞相張九齡開鑿大庾嶺官道四十華里,劈山開路,穿嶺而行成為通向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並遍山種植紅梅。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紅梅,「梅嶺」的典故便不廣而為知了。然而古道悠悠,多少趕考的舉人、多少遭遇流放的官人、多少牛群組成的商旅,馱鈴聲聲敲擊著古道寂寞的幽思。真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那一幕幕不曾見過的場景,頃刻全在想像之中。

 梅關兩側有巨石匾額。北題「南粵雄關」,南書「嶺南第一關」。石刻雄風猶存,遒勁有力。北面樓前立有一座大石碑,血紅的「梅嶺」二字,赫然入目。據說是清朝康熙年間,南雄知府蔣風翔所題。而我們腳下用鵝卵石與麻條石鑲砌而成的驛道,從南坡蜿蜒而來,向北坡深不可測的山間延伸。水霧迷濛,空靈綽約,清幽翠谷中有一股神奇的秀麗。

 拾階而上,我們走過「夫人廟」,梅香撲鼻而來。蘇東坡來這裡曾留下:「梅花開盡雜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紅雨煮紅梅。」的詩句。但最讓我記憶猶新的還是陳毅的《梅嶺三章》。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圍。陳毅受傷伏叢莽間二十餘日,得詩三首。「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這時候的梅嶺是中央蘇區的外圍,毛澤東、朱德、彭德懷曾多次率主力紅軍搶佔梅關,打擊進犯中央蘇區的粵軍。

 登梅嶺,出梅關。古道西風,醒在梅嶺裡。我不由感慨著腳下的鵝卵石路。這裡一代代前仆後繼的人,吶喊聲匯聚成顛撲不滅的星星之火。民族的靈魂,在這裡凝固。那些久遠的古人,彷彿不再久遠。朱元璋南克韶州,太平天國兩次攻粵,以及孫中山坐鎮韶關,北伐軍逾梅關攻贛州。我靜靜地傾聽,總能在回音壁上聽到燦爛的回聲。但與此同時,古驛道悲愴寂寞的歷史,又讓我陷入沉思之中。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