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2月22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2-22] 國際經濟制度應重視接納中國

 ■張岸元博士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外經濟研究所

 世界貿易組織香港部長級會議終於在閉幕前成功通過了《部長宣言》。根據《部長宣言》,發達成員和部分發展中成員2008年前向最不發達國家所有產品提供免關稅、免配額的市場准入;發達成員2006年取消棉花的出口補貼,2013年年底前取消農產品出口補貼。用中國商務部長薄熙來的話說:結果得來不易,談判雖有新突破,但進展很有限。

 在農產品貿易領域,本輪農產品談判達成的協議,使中國國內目前解決「三農」問題的各項政策,將遭遇新的來自外部的調整壓力。而在非農產品貿易方面,雖然中國以紡織品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完全符合自由貿易的原則,但是卻被一些國家指責為衝擊世界市場,壓低了全球價格,搶了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飯碗。在服務貿易市場開放及貿易便利化領域,中國的開放程度甚至已經超過一些發達國家,但是,來自有關國家的壓力並沒有減輕。此外,中國國內的產業政策也經常引起別國的誤解。

 近年來,中國參與的雙邊貿易談判、區域及次區域經濟合作安排,似乎比世貿這樣的多邊談判活動安排更加引人注目。畢竟,與有著固定談判時間表的多邊談判相比,中國與美、歐,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之間需要在雙邊層次上解決的貿易爭端,更是燃眉之急。

 在多邊談判中,任何國家都很難找到利益訴求完全一致的夥伴國家。中國國內產業結構的梯度分佈、利益結構的多元化,使得中國很難確定單一立場,與多邊談判中的利益相關者打交道。

 從長期的觀點看,中國的發展實在有其獨特性,世界經濟、現有國際經濟制度並沒有為接受中國這樣一個高速發展、迅速演化的龐大經濟體,做出足夠的心理準備與實質性安排。

 香港會議確定一些成果、拿出新的時間表和工作安排,都將更加接近多哈回合談判所確定的消除貿易壁壘、幫助窮國脫貧的目標。而中國也將更加開放,更加為國際規則、國際體系所接受。(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