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22] 中南海召開核武絕密會議(上)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資料圖片)
1955年1月15日,是共和國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天。
這天下午,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並作出了建立和發展中國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從此,中國開始了核工業建設和核武器研製的秘密歷程。
這是一次絕密會議,沒有文字記錄,也沒有拍攝照片。目前,唯一可資佐證的,是1955年1月14日周恩來總理在約見李四光、錢三強談話後寫給毛主席的報告,以及親歷這次會議及前後過程的劉傑(時任地質部黨組書記、常務副部長)和錢三強在《當代中國的核工業》一書中的回憶。
李四光到西花廳
會議前一天下午,周總理邀請地質學家李四光和核物理學家錢三強到中南海西花廳總理辦公室,向他們詳細詢問了我國鈾礦資源勘察與核科學技術研究情況,核反應堆和原子彈的基本原理,以及發展原子能事業所必備的條件。談話時間較長,涉及內容很多。
談話間,總理發現李四光精神不好,面部表情痛苦,說話不甚流利,便問李是否病了,李答是牙痛。總理當即要李講完意見後先走,抓緊去醫院治療。當時,李四光66歲,錢三強42歲。相比之下,錢三強顯得年富力強、精力充沛,對總理所提問題都能從容應對,侃侃而談。
會議定下午三時
薄一波、劉傑參加了那次談話。談話結束後,總理告訴劉傑和錢三強,毛主席要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專門討論中國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問題。總理要他們做好匯報準備,到時還可以帶上鈾礦石標本和探測儀器,以便現場演示。
之後,總理執筆向毛主席寫了報告,附上有關文件,建議第二天(即1月15日)開會,請李四光、錢三強來談,還建議彭真、彭德懷、鄧小平、李富春、薄一波、劉傑參加。
按照毛主席的工作習慣,中央書記處經常安排在晚間開會。考慮到李四光年事已高,下午3時前要午睡,晚間身體支持不了,總理特地對這次會議的時間安排作了說明,定在下午3時後。
毛澤東親自主持
1955年1月15日下午3時,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召開。毛主席親自主持會議。與會人員到齊後,他對李四光、錢三強兩位科學家說:「今天,我們這些人當小學生,就發展原子能有關問題,請你們來上一課。」
李四光隨即講了鈾礦資源勘察與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密切關係,詳細分析了中國有利於鈾礦成礦的地質條件,並對中國的鈾礦資源前景作了預測。
接著,劉傑作了些補充,主要講了在廣西地區發現鈾礦的經過,並當場展示了從廣西採來的礦石標本。當聽到用於測放射性的蓋革計數器測量該礦石發出「嘎嘎」的響聲時,到會領導人都十分欣喜和興奮。
贊同發展原子能
在一陣驚嘆之後,錢三強講了世界幾個主要發達國家原子能發展的概況和我國近幾年開展原子能科學研究、培養人才的情況。
毛主席請與會各位領導發表意見,大家一致贊同發展我國的原子能事業。毛主席總結說:「我們國家,現在已經知道有鈾礦,進一步勘探一定會找出更多的鈾礦來……過去幾年其他事情很多,還來不及抓這件事。現在到時候了,該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認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來。我們自己幹,也一定能幹好!」
晚上7時後會議結束。毛主席請大家吃晚飯,上的是豆豉臘肉等6樣湖南風味菜,主食是大米飯加小米粥。毛主席平時不喝酒,那天格外高興,準備了紅葡萄酒,還舉杯向大家祝酒:「為我國原子能事業的發展乾杯!」
一個創建中國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就這樣定了下來,中國核工業建設的帷幕從這次絕密會議召開後正式拉開。1月15日成了中國核工業創建紀念日。
1958年8月,周恩來和陳毅、賀龍陪同外賓參觀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網上圖片)
創業者九成年輕人
鄧稼先,34歲;朱光亞,34歲;周光召,32歲;歐陽宇,31歲……這些後來成為中國核工業棟樑的功臣,加入核工業時都不過30歲出頭。據統計,中國在1960年從事核工業的10萬人中,25歲以下的年輕人佔68%,26至35歲者佔25.5%,兩項之和超過九成。正是這群年輕人,在中國核工業幾乎完全空白的情況下挑起了大樑。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全國核科技人員只有10來個人。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原子能研究所前身)成立一年後,也僅聚集了30多人。1955年1月,當中央作出創建核工業的戰略決策時,碰到的最大難題就是缺乏人才。
三措施改變人才荒
為解決人才難題,當時國家採取了三項措施:一是繼續吸收在國外的中國留學人員回國;二是抽調一批專業相近、水平較高的科技人員,改行加入核科學研究;三是讓一批大學生改學核科學與核工程專業,充實核工業研究力量。這些年輕人加上近代物理所的研究人員,構成了我國核工業創建初期的科技隊伍。
朱光亞,從美國留學回國時,給在美留學生寫了一封公開信,呼籲大家回國參與社會主義建設;周光召,當時在蘇聯留學,得知中國要建設核工業時,夜不成眠,主動請纓。
用手搖計算機運算
1958年初秋的一天,人稱「娃娃博士」的鄧稼先走進了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長錢三強的辦公室。他和戰友們僅憑兩架手搖計算機和古老的算盤進行浩繁的理論運算,最終解決了原子彈結構和轟爆物理方面的全部理論計算。
為了那些關鍵數據,鄧稼先等演算的稿紙就裝了幾十麻袋,堆滿了一間倉庫。當時的手搖計算機,速度很慢,但這樣的機器也沒有幾台。為了爭取時間,研究人員就三班制,不讓機器停下來。
「三人小組」解決氣泡
當時生產核部件的「404廠」,有一個「三人小組」。祝麟芳、張同星、王清輝,都是大學畢業不久的年輕人,負責鈾的冶金工作。當時鑄錠中出現了氣泡,前後幾十爐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祝麟芳在現場連續工作了幾十個小時,暈倒在工作現場。最後,「三人小組」終於解決了氣泡問題。
這些年輕的科技人員中的許多人後來成為核工業各部門的科技領導骨幹和卓有成就的科技專家。據不完全統計,有70多人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50年前的今天,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作出建立和發展中國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從此中國開始了核工業建設和核武器研製的秘密歷程。
從「兩彈一艇」(原子彈、氫彈、核潛艇)到核能和平利用,中國現已建成獨立完整的核科技工業體系,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個擁有完整核科技工業體系的國家之一。(上)(摘自《中國青年報》)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