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2月23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熱點追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2-23] 無「殼」災民最想家

放大圖片

本報記者:張永良

 下周一是世紀大災難南亞海嘯一周年紀念,災民經歷過痛失家人及家園的巨變後,漸漸熬過來,投入開展新生活。獲得各方慈善機構協助,災民衣食雖足,但是他們最想要的始終是屬於自己的安樂窩,以及是精神上的支持。

 作為樂施會傳訊幹事的高君倩,在過去1年內先後3次親身視察及參與海嘯災區救援工作,她於事發後1個月首次前往斯里蘭卡災區,當時她由當地機場前往災區期間,水色優美的海岸長灘盡入眼簾,可是沿岸的另一邊,卻盡是被海嘯所破壞的景象,而最令她心寒的是,這些原本住滿民居,遊人處處的度假勝地,極目所見,延連十多分鐘,盡是滿目瘡痍的景象,令她強烈體驗到天堂與地獄的感受。

堅定向未來不失憧憬

 對高君倩來說,抵達災區首個感覺是,經歷巨變的災民,雖然仍多帶著傷感,但從談話及眼神中感覺到他門絕大部份都十分堅強,對未來充滿憧憬。其中令她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災民本身都能互相扶持,彼此安慰。

 有一次她與工作人員身穿樂施會T恤到訪一個災區,災民突從四方八面湧過來,令她大吃一驚,但災民表現十分友善,「多謝」之聲此起彼落,這一刻讓她感受到災民對救援工作的熱熾期盼。

重建慢災民仍住帳篷

 事發後半年,她再次回到工作過的災區,今次所見的災民,比起以前多了一分笑容與希望,原本被海嘯夷平的房屋,部份已再次蓋建起來,雖然仍然簡陋,但災民們對重新擁有安樂窩已感到十分滿足。

 行程中高君倩又探訪過當地一些難民營,該處的災民基本生活衣食無憂,但是他們很多人眼中都給人呆滯、沒有目標與希望的感覺,讓高君倩深深體會到住屋就是居民的根,沒有家等同失去奮鬥目標。

 這次她深深感受到災區重建工作的重要性,當地樂施會工作人員也促請政府盡快解決土地分配問題,不過當地建屋速度實在很緩慢,令高君倩為之失望。

救援人員曾遭槍擊

 月前高君倩第3次到訪斯里蘭卡東北部,該區是屬於斯國動亂地區,早在她出發前,已先後發生過在災區救援人員被槍擊事件,不過高君倩到訪災區的熱誠並未有因此受到動搖。

 抵達動亂的災區後,她與工作人員必須全程穿著樂施會衣服,乘坐有特大樂施會標誌的汽車,沿途亦有保安人員護衛。透過3次探訪災區,她最深切的感受莫過於付出與關懷,但她認為只是捐款不足以幫助災民,他們更需要別人關心與精神上的支持。

勞永樂著書談災區行

 【本報訊】(記者 張永良、馮婉恆)曾先後2次到訪災區協助災情評估的傳染病學專家勞永樂醫生認為,只要各方共同合作,災區將可如火鳳凰般重生,而且更勝舊貌。

 作為樂施會執委之一的勞永樂,於海嘯後一星期曾隨救援組織前往印度災區,為當地衛生及排污設備提供意見。當時他覺得眼前所見就如剛發生,失落感久久不散,至今難忘當地的兒童。

 至於7月的斯里蘭卡之行,他看見區內部分重建面貌,感受份外強烈。他在其講述海嘯災區之行的新書中指出,海嘯過後,糧食短缺是一大問題。斯里蘭卡的學生以另類方法克服飢餓問題。他們每天只能吃一頓飯,在飢餓難抵下只可喝水充飢,讓自己有飽肚的感覺,並可沖淡胃酸。有些老師不忍學生受苦,資助他們糧食和交通費。

有米無炊 望米興嘆

 在印度南部災區,更出現「有米無炊」的情況,賑災團體向災民派發白米,但災民只能「望米興嘆」,皆因爐具全被巨浪沖走,有米煮不得。當賑災團體弄來飯鍋,卻又欠缺爐火,一頓簡單的米飯,竟要幾經轉折才能成炊。

 在斯里蘭卡,有一嬰兒被視為「小福星」,其母在海嘯發生前懷孕兩月,丈夫帶妻子到城市作產前檢查,將3名子兒帶到祖父母處託管,結果全家逃過大難,腹中塊肉亦被視為「小福星」。發生災難後,全村需要一名精明能幹和樂於助人的人當村長,大家均推舉「小福星」媽媽。這位母親現在既要照顧4名子女,還要處理村務,與城市女強人不遑多讓。

善款運用小心 確保災民受惠

 【本報訊】(記者 張永良)香港人對捐助南亞海嘯災民反應熱烈,香港兩個主要志願機構樂施會及宣明會,一年內合共籌得3.28億港元,樂施會有1.13億港元,宣明會有2.15億港元。

 宣明會總幹事趙煥明指出,總會在首年救援工作所動用的善款,已達1億4,700萬美元(約11億4,700萬港元)。而樂施會亦在災區支援物資方面用了約4,100萬元,佔總善款的1/3。

 對於宣明會在南亞海嘯籌款活動中籌得2.15億元,趙煥明承認是該會在港工作多年來,最高的一項單一籌款數字,亦反映出港人對救助南亞災區居民的高度關注。他強調,善款除由總會統一安排運用外,亦會透過1,600名工作人員與多國政府、地方官員、社區領袖和組織緊密合作,令每分毫都能切實用於受惠者身上。

 樂施會傳訊幹事高君倩亦認同港人在南亞賑災的熱誠,對於個別地區政府因貪污問題而令善款大幅失蹤或未能到位,該會一向十分關注;因此,樂施會所有捐助災區款項絕大部分都透過組織在個別國家直屬分會,或相關友好組織直接辦事。

物資協助僅治標 重建生計才治本

 【本報訊】(記者 張永良)南亞海嘯由於災區範圍大、通訊缺乏、土地問題繁複與災民證件盡失,救援與重建工作困難重重,即使多個志願機構大力推動,進展仍十分緩慢。

 香港樂施會傳訊幹事高君倩承認,海嘯初期真感到無從入手,因為該會未嘗處理如此大規模的災難善後。為爭取時間援助災民,工作人員初期在災區逐戶探訪,在人力資源與救災時間較為吃力。

 宣明會總幹事趙煥明指出,土地問題是拖累斯里蘭卡重建的主要因素,由於災民原住屋已盡失,物業邊界蕩然無存,再加上政府禁止在近海岸100米範圍建屋,即使志願救援機構備有充足資源,亦無從協助。

 今次特大災情亦有無數志願團體湧往災區協助,事發初期便有逾500個各地組織雲集,可惜彼此缺乏協調,令救災效果未如理想,個別地區物資過多,有些地區卻缺乏。

 趙煥明與高君倩均認為,要真正幫助災民,不能單靠物資援助,必須要針對災民的實際需要,協助重建生計與協助塑造新生活等。另一方面,亦要建立他們對未來有目標與方向,如為他們提供職業培訓,令他們重新投入工作。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熱點追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