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23] 周恩來一小時擬就發言稿
1952年,毛澤東主席會見瑞典新任駐華大使維斯特蘭德。(資料圖片)
言 極
萬隆會議是繼日內瓦會議之後展示新中國外交風釆的又一次大型國際會議。會上,周恩來用了不到一小時的時間起草了一份發言稿。就是這次發言使著名的「求同存異」和周恩來的名字成為國際關係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1955年4月17日,新中國的總理兼外長周恩來率領中國代表團抵達「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的秀麗城市——萬隆,出席有史以來首次由亞非獨立國家自己舉辦的國際會議——亞非會議。
出席萬隆會議
4月18日上午,代表著佔當時世界人口總數一半以上的29個國家的340多名與會者陸續進入設在萬隆獨立宮的亞非會議會場。身著淺色中山裝的周恩來神釆奕奕地同陳毅、葉季壯、章漢夫等中國代表團成員一起,邁著穩健的步伐走進會場。在同鄰座的埃及總理納賽爾等相互致意後,周恩來在中國的席位上就座,等候大會的開幕。
會場氣氛緊張
9時30分,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宣佈亞非會議開幕,並致題為《讓新亞洲和新非洲誕生吧》的開幕詞。印度尼西亞總理沙斯特羅阿米佐約被推舉為會議主席,隨即各國代表開始進行一般性發言。先後有22個國家的代表在18日和19日的會議上發言,其中的主要內容是表達對殖民主義者的不滿和對世界和平的渴望。有些代表在發言中還對由中國、印度、緬甸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表示讚許。但是,會場中的不和諧因素也在醞釀,一些代表先是發表攻擊共產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國家的言論,而後又出現了指責中國「威脅」、「滲透」鄰國的論調。這種當著中國代表團的面毫不客氣的「坦率」頓使會場氣氛緊張起來,大家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尚未上台「亮相」的中國代表團,特別是周恩來的身上。
重新構思發言
面對這個局面,周恩來也陷入沉思之中。他認為,如果宣讀早已準備好的那篇稿子,顯然會缺乏針對性。於是,他決定將那篇講話稿作為書面發言向大會散發,同時根據當時面臨的新情況,針對幾位發言者提出的問題,重新構思了一篇發言,通過事實真相來反駁對中國的攻擊,同時避免會議走題。
中國代表團發言的時間是4月19日。當天上午,代表團的工作人員發現周恩來在自己的座位上邊聽會,邊用鉛筆在幾張便箋上匆匆寫著。據他的英文翻譯浦壽昌介紹,周恩來用了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便起草了一個新的發言稿。中午休會時,他一面吃飯一面繼續整理那份發言稿,並請工作人員一一記下,譯成英文,這一切也僅僅用了一個來小時,而這中間他還去拜會了前來與會的巴基斯坦總理阿里。
語氣溫和從容
19日下午三時,中國代表在亞非會議上進行大會發言的時刻到了。周恩來和翻譯浦壽昌一起走上掛滿與會國國旗的主席台。周恩來在麥克風前站定,先用炯炯有神的目光掃視了一下氣氛凝重的會場,然後,用溫和中透著從容的語氣開始了他的發言:
「主席,各位代表,我的主要發言現在印發給大家了。在聽到了許多代表團團長的一些發言之後,我願補充說幾句話。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
這幾句話剛說完,會議剛開始時的那種沉重氣氛頓時被化解了,與會者專注地傾聽著這位出語不凡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發表的出乎不少人意料的精彩演說。據在場的記者描述,當時會場的安靜程度是「如果掉一根針在地下都能聽見」。
周恩來用說理的方式一一駁斥了對中國的攻擊,通過事實介紹了中國的宗教政策和睦鄰方針。他指出,雖然與會國有著不同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但應多從自身的共同點出發考慮問題,求同存異、加強團結,本著反對殖民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主旨把會議開好,而不要陷入不利於達成協議的爭論;會議應把大家的共同願望和要求肯定下來,這是最主要的;我們並不要求人們放棄自己的見解,因為這是實際存在的;但是,這不應該妨礙我們在主要問題上達成共識。
1954年4月,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發言。(資料圖片)
會場掌聲雷動
在發言的最後,他鏗鏘有力地講道:「16萬萬亞非人民期待著我們的會議成功。全世界願意和平的國家和人民期待著我們的會議能為擴大和平區域和建立集體和平有所貢獻。讓我們亞非國家團結起來,為亞非會議的成功努力吧!」
他的話音剛剛落下,會場就爆發出一陣暴風雨般的掌聲,代表們似乎陷入了對周恩來講話的深深回味之中,久久不願停下來。還是職業頭腦靈敏的記者們最先回到現實中來,他們紛紛奪門而出,爭先恐後地將這條消息發往全世界。從此,著名的「求同存異」原則和其倡導者周恩來的名字就成了國際關係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周恩來親筆起草的那份補充發言稿作為新中國外交史的珍貴文獻,在許多重大紀念活動中向世人展出,人們不僅可從中領略一代外交大師的博大胸襟和非凡氣魄,還會深刻體會到在新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過程中,開拓者們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無比艱辛。
尋機會交朋友
周恩來的這個發言,為會議的順利進行和與會國最終達成協議起了重要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除了出席政治委員會的各種會議外,他還充分利用休會的間歇同各代表團廣泛接觸,介紹新中國的外交政策。他不斷結交新朋友,努力為新中國的外交拓展更多的活動空間。
如同在會上的講話一樣,周恩來這期間的會外活動也在中國外交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就是通過同周恩來的接觸真正認識了新中國,並堅定了同新中國發展關係的決心,有的還由此成為中國人民的朋友。
與泰柬締深情
代表泰國與會的那拉底親王在十多年後還托人轉達對周恩來的問候。而周恩來對這位老熟人也很惦念,就在1975年他重病期間還顫抖著手給那拉底親王寫了一段話:「現我兩國,業已建交,雙方同慶。相別20年聞殿下健康如昔,極慰。」這是周恩來最後一次致書外國人士。
至於他和柬埔寨領導人西哈努克親王的相識和交往則更令這位當時才33歲的青年王子永遠難以忘懷。
4月20日,西哈努克親王和柬埔寨代表團的其他成員宋雙等應邀來到中國代表團的駐地——一座屬於蘇加諾總統的私人別墅。周恩來在那裡設了一桌豐盛的午宴來款待他們,從此開始了與西哈努克親王延續了20多年的友誼。周恩來生前會見的最後一位外國元首就是西哈努克親王。後來,西哈努克親王曾這樣評價他的這位朋友:像周恩來這樣充滿仁慈之心的偉人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是罕見的。
會議期間,周恩來另一個被稱為「緩和世界緊張局勢的重要一步」的行動是他關於中國政府願同美國談判的聲明的發表。
周恩來總理與西哈努克的交往,促進中柬兩國的友誼。圖為1956年,毛澤東主席會見西哈努克率領的柬埔寨訪問團。(資料圖片)
中美關係受關注
當時,中美關係由於美國侵略中國領土台灣而處於尖銳對立,在全世界尤其是亞洲地區受到廣泛關注。4月23日下午,周恩來出席了有中國、緬甸、印度、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八國代表團團長參加的討論緩和遠東緊張局勢的會議。在會上,他發表聲明指出:「中國人民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國人民不要同美國打仗。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緩和遠東緊張局勢的問題,特別是緩和台灣地區的緊張局勢問題。」這69字聲明的發表,被記者們稱為「萬隆會議期間最轟動的新聞」。與會的許多代表都認為這是一個緩和緊張局勢的重要和平行動,紛紛予以高度評價。
舉行大使級會談
25日,他又在同美國《民族》周刊記者交談時重申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台灣地區的緊張局勢是美國干涉造成的。為了緩和台灣地區的緊張形勢,中國提議,中國和美國應該坐下來談,解決這個問題。後來,美方也不得不表示,不排除同中國進行談判的可能。三個月後,中美大使級會談在日內瓦開始舉行,而周恩來這個聲明的發表,可以說是這個重要外交行動的「先聲」。
長時間沒有休息
4月24日下午,亞非會議再次舉行全體大會。在長時間的掌聲和歡呼聲中,大會通過了《亞非會議最後公報》,並在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中提出了十項原則,實際上是發展和引申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晚上,亞非會議閉幕,周恩來在閉幕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這個會議「相當地滿足了亞非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願望」。為了慶賀會議的成功,與會各國代表團紛紛舉行慶祝酒會,周恩來和中國代表團成了他們爭相邀請的對象。當晚,周恩來在一個小時之內連續出席了好幾個代表團的酒會,當人們為他在活動中的外交風采所傾倒時,可能不會意識到他已經長時間沒有休息了。
贏得每一場戰鬥
周恩來的睿智機敏和辛勤努力,使他成為在出席會議的各國政要中最受矚目的一位,與會的各界人士和各國傳媒,所持政治觀點雖大不相同,卻都異口同聲地肯定周恩來和中國代表團的成功。在大量的評論當中,黎巴嫩駐美大使查爾斯.馬立克的一番話頗具代表性。那是在會議閉幕的第二天下午,馬立克來到萬隆塔曼沙里街十號拜會周恩來。他對周恩來說,總理先生,我想我可以說,這次會議上你贏得了每一場重要的戰鬥,在每一場你要參加或者你允許自己參加的重要戰鬥中,你都獲了勝。雖然我們在好些問題上,有些是很重要的問題上有分歧,但卻同你建立起了一種親密的關係。我們有機會看看中國共產黨人是怎樣辦事的,圍繞你們的神秘性部分地消散了,你在會議上取得了成功,是比別人都大的成功,你用你那天表示願意同美國談判分歧的聲明,使這一切卓越的表演達到最高峰。整個會議對你來說純粹是收益。(摘自《世界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