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2月30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文匯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2-30] 重建香港城市的遠象

 ■胡志偉牧師

 近年來,本港過度「泛政治化」帶來的惡果是城市的發展甚少討論,或只停留於個別事件如「西九」建設,卻沒有明確的規劃。過往,曾有「香港2030」的討論與諮詢,可惜只偏重於基建,未能建構城市的心靈面貌。

更緊密地域合作

 亞洲與內地正朝向「城市化」發展,其速度較百年之前的歐美為快,預計至2015年,亞洲共有267個居住至少一百萬人口的城市,至2020年,全球人口預計達80億,其中將有50億住在亞洲,而印度、中國、巴基斯坦、孟加拉與印尼等,佔有全球近一半人口。鄰近亞洲城市,謀求經濟起飛,正組成不同的經濟策略伙伴,如「亞太經合組織」(APEC)、珠三角、長三角、Sijori(新加坡、印尼與馬來西亞)等,互補長短,善用資源,加強地域內主要城市的競爭力。

 內地城市也迅速起飛,上海、深圳等建設已貼近香港。由於亞洲的大量人口,城市基本發展較南美、非洲等地佳;中國和平崛起,韓國的冒升,日本與新加坡的經濟實力,既為全球焦點所在,香港要有效成為亞太的「樞紐城市」(hub),必須強化與鄰近地區合作關係,從而擴大其影響力。

 無疑,香港一向在貿易商業活動扮演著中介者的角色;隨著國家加入「世貿」,「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的實施,香港與內地的商貿往來更為頻繁。本港須要培育更多精通兩文三語的行政人才,提供「專業服務」,積極扮演著中介者的角色。香港憑著血緣與地緣,及各地華人族群的經濟優勢,除了與內地城市強化合作,更要發展與亞洲城市的多樣化合作關係。假若香港是國際化的城市,特區政府要思考的,有哪些免費的消閒空間,可於假日時開放予菲傭、印傭及其它少數族裔聚集?為何要容讓她們自由地聚集在中環、灣仔與銅鑼灣一帶?香港可否如紐約,在不同地區建立如灣仔「小菲律賓」、九龍城「小泰國」、元朗「小尼泊爾」等?這些不同族裔的聚集社區建立,可預防種族的衝突,又能增加旅遊業的吸引力。

更流動人口交往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估計,目前全球每年的流動人口約3000-3500萬人左右,比20世紀80年代初2000萬人增長了50%以上。全球流動人口主要分佈在亞洲、歐洲和美洲,其中亞洲地區的流動人口約1500萬。在跨國企業擴大投資和全球化貿易的帶動下,全球人口的跨國流動更加頻繁。由於若干發達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緩慢,甚至出現負增長、老齡化現象,加上本身勞動人口成本上升,導致放寬對外來勞工的限制。

 就以國家為例,全國流動人口已達1.4億人(2003年統計),超過全國總人口10%。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2004年數據顯示,本港人口之中有244,000人在內地工作的,本港北上就業及退休後定居的人口勢必按年上升。

 有「鳥巢理論」可說明華人的工作特性,如同雀鳥飛外覓食,再飛回巢內餵食幼鳥,並且下蛋,延續下一代。即港人以本港為基地,全球為腹地;航運與交通便利,工作與居住的分隔,或子女教育的銜接,如在同一課程下,再配合資訊科技,一位小學生在本港或上海,均能完成有關課程。(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