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失業人士情緒經常受不同程度的困擾,全港每年自殺個案中,幾乎有一半與失業有關。有學者認為,勞工處可與社會福利署合作,盡早識別情緒受困的高危人士,以盡早給予援助。另外,中年男士失業時羞於求助,家人應以平常心對待,過份「扮無野」避而不談,未必是好事。
表現平靜者反而多自責
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兩年前就中年男士失業問題進行調查,研究192名失業中年男士在家庭關係及精神上的表現。負責調查的社工系副教授趙雨龍表示,研究根據精神評估將192名男士分為兩組,結果發現,較少因失業問題被家人責怪、口頭總聲稱對家人沒有內疚感及平時沉靜的男士,精神健康狀況反而較差:「有時候家人完全不怪他,反而更加自責,不肯接受失業現況。」
趙教授表示,基於傳統文化思想,不少中年男士失業時都認為自己無用、失敗的想法,家人應以平常心對待,不宜過份責難,也不能過份放縱,為怕傷及男士自尊避而談之:「男士失業也應該對家人坦白,家人可以開家庭會議看怎樣節省開支,共同面對困難。」另一方面,男士亦應自我調節心情,部署尋找新工作。
勞工處應改善服務方式
趙教授又指出,中年男士由於年齡關係,失業時既不能去青少年中心,又不能去老人中心,有困難時又羞於求助。勞工處求職中心除了張貼招聘廣告外,應嘗試改善服務,例如加設座位,為到訪者提供一個逗留空間,同時也可多加觀察求職者之情緒,識別高危人士,也可舉辦中年失業過來人分享等活動。社署亦應在求職中心派駐社工,多加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