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只能為香港的服務業擴展及製造業復興提供較佳環境,本地官商各界還要作出很多配合和努力,才可真正把握機遇並享受其益。
香港特區與中央在十月就CEPA第三期措施達成協議,本港產品及資金進入內地,將由明年一月一日起享受進一步的開放,並為兩地經濟融合增添新動力。然而CEPA對香港經濟發展及轉型的作用,卻一直受到質疑,情況如何值得探討。
CEPA三期擴大開放
兩地於2003年簽訂了CEPA首期協議後,又於去年再簽第二期,至今合共三期,反映在新的雙邊框架下合作正循序漸進地開展。今後肯定還有更多期數,再加上粵港、泛珠等合作協議及項目,兩地合作正不斷廣化深化,其前景及潛力均可看好。
CEPA的三大主要內容,在第三期協議中均有重要的新添加:(一)再擴大內地入口香港產品的零關稅優惠範圍,並商定了新的261項產品的原產地規則,連同之前兩期的合共1369項。對手表亦已按香港業界要求免除30%附加值限制。(二)再放寬香港服務業進入內地市場範圍,推出十個領域的共23項新開放措施,包括降低旅行社、電影院、法律、銀行證券和會計審計等行業的各種限制。(三)在貿易投資便利化方面,免除香港的外發加工紡織品出口關稅,以防受到內地新措施影響。此外,為加快處理落實CEPA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將成立粵港雙邊小組跟進協調,並在累積經驗後將類似機制應用到其他省份。其實CEPA大部分交易均在港粵間進行,如打通廣東環節便大局可定。
CEPA對推動香港經濟復甦的功勞已是眾所周知。的確,自2003年中以來香港經濟強勁反彈,在去年增長8.2%後,今年上半年又增逾6%,多個行業(尤其與旅遊相關者如零售、運輸及酒店等)均受惠不淺。房地產交易更全面上揚,其中豪宅市道景氣尤佳。就業情況轉好亦甚明顯:失業率已由最高的逾8%下降至最近一季的5.5%,就業人數更創下歷史新高。據官方估計CEPA推行以來,已直接間接創造近三萬個新職位。在形勢向好下投資及消費信心回復,更可形成良性循環而鞏固復甦。
CEPA帶來復甦
但另一方面,亦不能否認經濟在強勢中仍多隱憂,特別是CEPA與個人遊效應的集中性,又加深了結構性問題。首先,勞工市場在改善中苦樂不均,就業增多及工資上升較明顯的行業範圍仍有局限,其他如建造業的失業仍較嚴重,而教育等不少專業職位仍在流失。其次,由CEPA引導的復甦也帶來了一些泡沫。房地產價格大幅回升令營商成本大增。例如中區高級寫字樓租金去年漲逾一成,銅鑼灣地區商舖租金之貴更已成為全球第二。這將削弱香港的國際競爭力,更非香港目前的發展水平及生產力所能長期承受者。
從長遠看更根本的問題是,香港經濟對外來尤其是內地的推動依賴日大,因轉型緩慢而致內生動力不足的情況,在CEPA引領復甦下亦未有明顯改變。復甦持續反令轉型的壓力及意慾減少,對長期發展不利。
產業發展效果遜預期
從更具體層面看,CEPA效應的問題更多。經過近兩年實施後,各方均感到CEPA對產業發展的作用遜於預期。這一方面來自時差效應:由於技術及其他因素令生效須經過一個過渡或學習期。特別是中央與香港簽下的協議,到地方落實時還有許多障礙須予清除。另一方面,香港本身也有不少深層問題,令CEPA的作用部分失效。
在服務業方面,兩地磨合正面臨不少具體問題。學歷、法規、制度以至市場文化的不同,令港人在內地創業(尤其高檔次的專業服務)難於快速展開。無疑內地已給予不少優惠,許多時還是不對等者。特別是讓港人以個體戶形式開業,已令創業方便得多。另一方面,很多港人卻未必很樂意到內地創業,高水平的專業人士,若在香港情況過得去未必願北上。
從長遠看,若能克服障礙而令專業服務大量北上,則香港服務業亦將面臨新一輪的轉型需要。隨著內地經濟發展及開放擴大,吸引更多外資到來而更多內資出外,對國際化的專業服務需求將大增,而且一些服務隨製造及其他行業轉移,亦在所難免。最近已有研究報告顯示,未來幾年間或會有十萬個與貿易相關的職位北移。對這種可能香港不能不及早部署應對方案。幸而,由於更多內地人士及企業到港設點,帶來了大量個人及工商支援服務需求,可至少部分抵銷上述的北移效應,令香港得以維持其服務中心角色。
再工業化尚須努力
在製造業方面問題更大。在高級服務業香港仍有優勢,而製造業則大多已北移,香港本地的產能日漸萎縮,故可享用零關稅的生產日少。最初,CEPA曾帶來了一陣在內地開設港產品專門店的熱潮,但這個「港店神話」很快便破滅,原因是香港土產不多,且除了一些設計上的新鮮感外,技術水平一般只屬普通,品牌經營亦非港商強項,故很快港產店便失去吸引力。當然,CEPA的更深層用意在於,通過吸引港商回流及外國投資,令香港再工業化和製造活動重興。但為此香港必須搞好各種配套體系,如廠房、技工及科技服務等的供應;同時還要建立優勢,否則投資者無必要選擇香港。何況周邊地區均已建立龐大齊全的製造業基地,集群效益明顯。至今許多回流、引資的承諾或預期均未見實現,再工業化亦似成了另一行將破滅的神話。事實上,許多享受零關稅的產品,在香港並無生產。
由上述可見,CEPA只能為香港的服務業擴展及製造業復興提供較佳環境,本地官商各界還要作出很多配合和努力,才可真正把握機遇並享受其益,但這看來比爭取內地開放還困難得多。港人千萬不要優惠拿來便擱在一邊;這對中央的挺港好意將是極大侮辱。
(本文來源:香港大公報,時間:2005-11-7,作者:趙令彬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