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3月5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翻譯改編劇當道 原創劇已死?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3-05]
放大圖片

文:黃傑瑜

 不難發現,今年年頭不少劇團大吹翻譯及改編劇之風。香港話劇團有《小飛俠》及下月重演的《新傾城之戀2006》,焦媛則有《誘心人》,藝術節亦有《不期而遇的男人》,連中、小型劇團亦有《錦獸豪庭》及《凹凸男女》等。本月,連一向重視文本的編劇,7A班戲劇組藝術總監一休(梁承謙),也來改編日本小說,難道原創劇已死?

 記者立即捉住一休細問原委,連同近月大搞編劇計劃的潘惠森,齊來為本地原創劇把脈。

翻譯劇劇本已ready

 一休說今次選擇改編日本熱賣小說《博士熱愛的算式》,除了故事吸引外(見另文),亦有實質需要︰「為了劇團的生存,我一年必須推出三個戲。但我又無可能一年寫到三個戲,唯有用一些不用花太多時間、空間的方法。」

 用翻譯劇或改編劇就成了一個質素保證的捷徑。「所有劇本都要成長才能成熟,我選擇翻譯劇,是因為他們已經經過這個洗禮,結構嚴謹,人物立體,劇本已經ready。」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編劇需要時間及空間。「要質素好,創作一定要有空間,去體會人生,同自己心靈對話,如果一年寫六個劇本,那一定是行貨。」公務纏身的一休,除了編劇,又要教學,採訪當日,還要為中大聯合書院搞話劇,他也是趁開會前的午餐時間,才可以匆匆的跟記者聊︰「我年尾會為新視野藝術節寫一個有關大企業的故事,我用了一年時間做準備,但這些日子很忙,我也怕寫出來的東西很膚淺。」

 舞台編劇的不易為,對於在演藝學院任教電影及舞台編劇的一休來說,感受最深。「如果舞台劇編劇有十個學生計,只得一、兩個合格。讀電影呢?十個中有超過一半是合格的。舞台劇的文本文學性強,換言之,無文字修養,對人生觀察不入微,就好易變成空洞、膚淺。可惜,大家不明白,還以為TVB的那些就是戲劇。」

編劇不獲尊重

 編劇一向薪酬偏低,公價兩萬到四萬,但收不足亦不罕見。「八千或五千蚊寫一個劇本呀,點維生?」但最要命的是編劇不獲劇團尊重,除了年前為中英劇團編寫「火鳥」,劣評如潮後,要於網上留言版「搭嗲區」上澄清劇本已被大幅更改一事外,一休還有更切身的感受。

 「好像某一次,半年前交了稿,劇團一路無理我,演出前兩個月,才發現有問題。他們就好驚要救個劇本,但卻沒有正常地跟我溝通,於是,最後就變成演員搭嗲創作。」一休稱此情況於行內普遍。

 編寫多部原創作品,包括年頭熱賣之作「大汗推拿」的新域劇團藝術總監潘惠森,亦指出香港的舞台編劇處於一個可有可無的位置。「你無演員、無導演、無燈光設計做不成一台戲,但無編劇可以嗎?原來可以喎。」潘記在茶餐廳邊吸著煙邊說。

 潘記坦言,這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劇團領導人,不懂寫又找不到人寫劇本時,可以點?可以找一個經典翻譯劇,要不然改編小說,也有戲做嘛。」

潘惠森牽頭谷編劇

 但潘記不贊成像十多年前的商業電台般,硬性規定只做原創作品︰「應該由社會決定,觀眾想看本土作品時,編劇就重要囉。」所以,潘記認為現階段最重要是讓編劇浮出水面︰「讓多點有才華的人曝光。」

 正因如此,潘記就聯同劇場組合,共同發起「劇場裡的臥虎與藏龍計劃」,廣邀22名年青編劇,並安排四名職業演員,透過圍讀,來對劇本進行修定,最後於六、七月由演員排演出來。「一個編劇單打獨鬥,自己去敲門,成功都是一套戲,今次計劃是要令整個劇本創作受到行內行外的注目。」

 當然有好野,潘記點會執輸。「我們新域已經決定,有好野,一定拿來於自己的劇季做,劇場組合也是。」但潘記強調最重要的是透過圍讀,讓編劇有機會了解劇場與純文字創作的分別,加強編劇對劇場的sense。

圍讀增強編劇質素

 上周一,首位拿出劇本圍讀的張飛帆稱,由演員圍讀,讓他了解到角色的其他可能性。而另一學員鍾靜思,則認為圍讀可解決基本需要︰「看對白是否說得出口,因為我寫對白有時很書面的。」

 對於追求原創的潘記,翻譯改編暫時不是他那杯茶。「翻譯劇求其執一件,都執到好野啦,是easy,為製作而製作就會這樣做。但我覺得不應如此。」潘記稱劇團要對自己的定位、創作抱負、本地文化發展等有所自覺。「你作為一個本地劇團,是否永遠靠外國條水喉呢?」

 而一休就憂慮原創劇買少見少,最終損失是香港市民。「發展不健康,栽培不到成熟的劇本,市民沒有了屬於自己的東西,失去用自己藝術,去表達本土文化的特色、需要、控訴等等。」

 「沒有人天生是天才,要慢慢成長,再勁的好像陳永泉、陳淑儀,也有十幾廿年前,做得渣的時候。」一休說的,無非是大家應對編劇多點包容,多點信心,原創劇才真正有機會落地生根。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