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3月6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讀書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譚恩美﹕苦難的反思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3-06]
放大圖片

文:丁 一

 她的肌膚光滑如緞,在這個幽暗的雨天更顯亮澤。她穿著一件中式的有領襯衫,上面戴著一枚小小的金屬佛像,這是一件香港知名設計師送給她的禮物,再加上銀色的手鐲和搖晃的耳墜,美籍華裔女作家譚恩美(Amy Tan)看上去,就好像要赴紐約城裡的盛會一樣。

 譚恩美的暢銷書《喜福會》(Joy Luck Club)在美國文壇崛起,還拍成電影,故事描述四個移居美國的中國女人,及其在美國土生土長女兒之間的矛盾衝突。她的小說題材主要是探索母女關係、中國和美國的關係,以及過去的事件和影響今天的結局。

 同樣的題材,再度出現在她最新出版的一本名為《救救溺水魚》(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的小說當中。

到緬甸尋資料寫新作

 現在這位女作家坐在曼哈頓閣樓的餐廳,輕輕地呷了一口新鮮的咖啡,談起了她這部最新小說。

 《救救溺水魚》一書既有喜劇性質,又有超自然的情節,更摻雜著政治的味道,講述的是一班在緬甸的美國遊客,被少數民族綁架,他們相信其中有一名美國人擁有超自然的能力,能幫他們脫離軍政府的折磨、勞役、分離及虐待。

 緬甸是世界上人權狀況最差的國家之一,譚恩美也曾因此而猶豫不決,是否應往當地作一些資料搜集。最後,她和朋友參加了一個藝術導賞團,從中國進入緬甸。但她在整本小說裡,想帶出來的問題卻是﹕「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其他人的苦難呢?」

 「我明白在人生的這一刻,我想了很多關於怎樣面對不安,因別人的痛苦而引起的不安,因自己應該做的、能做的、不能做的、不想做的所引起的不安。」譚恩美的小說裡,描述一個暴亂的種族組織——加倫民族聯盟(Karen National Union)最令人神傷。一向養尊處優的她,第一次見到人們被強逼測試地雷,結果炸得四肢分離,面形扭曲。

受病煎熬 致力寫作

 作者從自己的苦難中,感同身受找到了同情的意義。1999年她患上萊姆關節炎、父親和兄長逝世、母親患上抑鬱症,以及好朋友被謀殺,這些足夠讓她了解苦難這回事了嗎?

 「我想直至一個人因為身體上的苦難,感到無助和無望,望天打救的時候,那就會是個轉折點。」,她直言身體殘缺的痛苦,遠甚於一段感情的流逝。

 因為萊姆關節炎,譚恩美患上了失憶、癲癇、幻覺,以及行動不便。足踝間的痛楚使53歲的她,只能呆在屋裡,現在她需要進行癲癇治療、食用抗生素、每周接受一次肌肉注射,才覺得好一點。在她稍後的電郵裡,曾提到「現在我已在接受治療,寫作效率是以前的120%,做甚麼事也精力十足,努力利用大腦的資源,記下一些重要的事。」

 譚恩美和毛利(Molly Giles)合寫《救救溺水魚》一書已有五年,毛利本身是一名作家、教師以及負責編輯譚的大部分書籍,他說「恩美叫我廁所編輯,她說『當那還是糞便的時候,毛利已經見到劇本了。』」毛利又補充「她早年時已很出名,會使一個作家過於偏執,這種情況發生在許多名作家身上。」

 去年,譚恩美到過中國三次,為她的新計劃—─一齣基於她的暢銷書《接骨師的女兒》(The Bonesetter’s Daughter)的輕歌劇蒐集資料。該書講述一個三藩市女人發掘母親在中國解放前的生活。現在譚在填寫歌詞,作曲家Stewart Wallace則負責譜曲。

沒有父女關係的題材「他是完美的……」

 譚恩美和兩個兄弟在舊金山灣長大,父親是身兼工程師的浸信會牧師,母親則有強烈的自殺傾向。她的母親曾目睹自己生母自殺,及後在1949年移民美國時,更丟下三名女兒在中國,從此深受打擊。

 在35歲時,她首次跟母親回中國的一個月後,便售出了《喜福會》的建議書。《喜福會》於1989年首印,根據譚恩美的經理Sandra Dijkstra說,至今已賣出5百萬冊,並銷往25個國家,這本書現在也成了經典的美國小說,以及高中的教材;譚恩美也和劇作家王穎一起合寫電影劇本。

 除了《喜褔會》外,譚恩美也有發展其他題材的小說,例如《灶君娘娘》(The Kitchen God’s Wife)、《百種神秘感覺》(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 和《接骨師之女》(The Bonesetter’s Daughter)等主要講述母女關係、美國移民的體驗以及中國歷史、神話等。

 關於她自己在世界中角色的思考,啟發自父親。可惜,當譚恩美十幾歲的時候,父親卻因腦瘤去世。「我沒有寫關於他的東西,因為在我心目中,他是完美的,雖然他嚮往的道德,是幾近不可能的事。」

 譚恩美看起來對身體很小心,但還是讓感冒纏上了三天。與她結婚三十一年、任職投資顧問的丈夫Lou DeMattei,在最近的一場訪問中,悄悄地將一盒紙巾放在譚的跟前,但在多數訪問裡他都不出現,只有一次他們的棕色長毛小狗布巴(Bubba)對著攝影師狂吠,為了安撫牠而現身。

 她跟丈夫住在三藩市,膝下沒有兒女。當譚需要上課或者參與慈善活動時,則會留在紐約。他們的家看起來,似乎是為過夜的客人和通宵娛樂而設的,有一個「客人帳篷」,五彩繽紛的布縵裡是擺著一張雙人床,還有新設計的廚房以及一架史坦威三角鋼琴。

 譚恩美十年前買下了這座房子,為了在旁照顧她在紐約患上癌症的編輯Faith Sale。她認為,Sale是對她成為作家影響最大的人,她是「一個好人,開心作家更甚於書。」可惜Sale於1999年,緊隨譚恩美的母親幾個星期之後去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讀書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