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鍾欣琦
佛學的精神是以大慈大悲為出發,以積極救世為目的,談的是自由平等、慈悲博愛的思想;醫學是透過藥物醫治身體的疾病,旁人眼中兩者風馬牛不相及,但在西醫張世平眼裡,卻看到它們共通之處。
由信佛至今已十二年的張世平,他自言從前一直對佛教的印象都很差,認為信佛是迷信的,對佛學叢書根本「不值一看」。誰料到,今天的他,口風來個180度轉變,嘴邊不停掛著佛學是「好東西」,還要替佛學打抱不平出一口氣,最近不惜著書自資出版,藉此扭轉世人對此學說的誤解。
放下執著 活得快樂
身穿筆挺的西裝、臉上掛上笑容的張世平,自言現時的性格跟未信佛前很不同。「以前很自我、執著,差不多自己全部是對的。現在多點包容,沒有以前那麼執著。」他回憶說,「以前不信任中醫……西醫未能醫治好的疾病,不相信中醫能有醫治的方法,但現時覺得能把病人醫治痊癒,不理會用甚麼方法,目的就是把病治好,只要沒有太大的副作用便可以了。」
信佛後除了在病人服用中藥方面看開點外,還有對生老病死的態度,令他可以釋放自己的感覺。張世平幽幽地道出,「以前做醫生對生老病死是麻木,忽略自己的感覺,有時候可能是壓抑自己的感覺。現在看通了,感覺猶在,如同學張錫憲死於沙士時,就很不開心。」
從前在港是兒科醫生的張世平,現移民澳洲後當上家庭醫生,任何年紀病人的病也看過。他坦白說,以前替病人看病只是看病而已,「其他一切也不關我事」;到當上家庭醫生後,才明白一名成年人生病不是這麼簡單,會因生病而引起不少憂慮。例如工作方面、家中小孩父母照顧方面等,所以現在除了看病外,還要留意病人的家庭背景,關心病人的生活需要,「病不難醫,最難的是要關心病人周邊的需要」。
在澳洲,張世平曾遇上兩次未能暫付藥費的病人。他說,「該兩名病人都是當地的澳洲人,其中一名病人在星期一來光顧,因未出糧而暫不買藥食,待星期四出糧才有錢買藥……怎可能有病不買藥食?結果,暫替病人買藥。」張世平坦言,「預計(病人)不會還錢……覺得做少少已可幫到別人。」最後那兩名病人在出糧後,也回到醫務所把欠的藥費還給護士。
他更指出,不少病人在心理上的煩惱比身體的煩惱更辛苦,部分身體的疾病都是緣於心理的煩惱而起。例如血壓高,它的形成因經常「r憎」、憂慮、放不低事情等而導致有此疾病,這些是因心理因素而影響生病,又或是心理因素引起生病的病徵,而非真正的生病。例如部分人經常肚痛,甚至嚴重至嘔吐等,這些經常重複檢驗也找不到病因,很可能都是因精神緊張而引起的。
佛教醫心 醫學醫身
張世平自行掏腰包「出錢出力」,尋資料著書動筆寫作及至找出版商出版,過程並不一帆風順,但他仍決心著書立說。或許他真的與佛有緣,給他慧根看出佛教跟醫學相同之處,給他機會著書立說,訴說他口中所言的「好東西」。
「佛陀跟醫生很相似,醫生醫治人的身體,佛教醫治人的心靈。很多人對佛教的印象很模糊或艱深,所以用醫生找出病因的態度和醫治方法,比較佛陀怎樣找出我們痛苦和醫治我們痛苦的方法,讓未信的人容易明白和接受。」張世平娓娓道出,如何藉著醫學帶出佛教的思想。
他又比較佛學跟醫學異曲同工之處,「佛陀其實很聰明,因應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已有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教育程度等,因人而施,使用不同的方法來引導人。如醫生治病一樣,部分病人只能吃藥、部分病人只能打針或做物理治療等,因人因病而醫治,佛跟醫生很接近。縱然病是相同的,醫治的方法也有不同。」
自覺佛教是「好東西」的張世平,不甘這「好東西」含冤被誤解為迷信、求神上香之類的說法,經中學同學、即現任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的鼓勵,和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總監淨因大師的提醒,他決定把自己三十五年行醫經驗融入佛教,加上顯淺的文字,以改世人對佛學的誤解。
對佛教觀感全改
從前一直認為自己對佛教「誤解」的張世平,現時竟為佛教「平反」出書,一切都從移民澳洲談起。
他說,十多年前妻兒因先行移民澳洲,獨留他一人在港,直到一天,逛書局經過佛教叢書一欄,看見許多的佛教書籍。當時他心想,不妨試讀一次。首本閱讀的佛學書籍是《佛教入門》。結果,這一次試讀,令他對佛教有全新的體驗。
張世平相信科學證明,剛好《佛教入門》的內容很科學化和合邏輯性,一步一步推理來解釋佛教,跟以前自己所認知的完全不同。如此,勾起了他對佛教的興趣,願意再作深層研讀。
讀番書出身的張世平,自言不諳文言文,惟再買入一套十冊的《白話佛教經典》,每冊經典的內文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是文言文,下部分是白話文。他鬼馬地說,這書雖易於閱讀,但他對於內容,其實仍是一知半解,自己對內文所談及的道理也不甚明白,惟有再買一本《心經要釋》詳細地解釋經文。
經多番鑽研探究,他終被佛學弄清及說服了,認同佛教是消除人身心痛苦,令人思想正確、思維清晰,從而使人的心境開朗的宗教,消除了他過往誤解佛教是迷信、求神拜佛之宗教的想法。
張世平今次自資出版《佛教與醫學》志不在賺錢,發行大約只有一千本中文版,反應未知。但他笑言,也希望翻譯英文版,讓光顧他的外國病人也能受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