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體育比賽可吸引青少年參與。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電】(記者 公兵、劉寧)全國中小學生體質出現的問題林林總總,有關專家提出的解決方案也各式各樣,教育部門已經採取措施改善學生體質。不過,從根本上解決學生體質問題還任重道遠。
中小學生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小學三至五年級必須保證每周四節體育課,初中三節,高中兩節,每天必須保證學生一小時的課外活動時間。
北京市在2005年落實了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的計劃,樹立了榜樣。但由於經濟實力等條件及片面追求學習成績等觀念的限制,很多學校並不能保證學生的這一權利。因此制度雖有,但執行力度不夠,落實的具體措施還應當出台。
執行制度力度不夠
如何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課外活動時間?北京體育大學副校長鍾秉樞認為需要改變一個觀念,「中國文化注重堅韌的性格,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因此,哪個學校都不敢壓縮學生學習時間,減少作業負擔,因為如果減少之後影響了升學率,誰都負不起責任。」
「目前中等發達國家的教育投資佔其GDP(生產總值)的10%,但是在我國卻只有3%強,其中用於體育的資金就更少了,」鍾秉樞說。
校園可引進競技體育
不過,鍾秉樞提到了兩個「融資」渠道。「將競技體育和中小學教育結合起來。如果將各級各類體育學校併入教育系統,業餘體校的資源就能進入中小學;推而廣之,將體工隊併入高中乃至大學,體工隊的資源也就能為高中和大學所用。另外,大中小學縱向掛鉤,也就是大學向下輻射,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比如,如果沒有子彈方面資金投入的保證,射擊很難在中小學生中開展。但因為有了清華大學射擊隊,它又要在全國中小學中選材,所以必須為此進行投入,這使得在中小學開展射擊成為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