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早前有報道,美國電影公司漸漸不趨向於招待影評人看他們的新片,因為害怕影片未上映就被罵,對票房有不利影響也,據說今年首三個月,已有十一部新片沒招待影評人觀著,去年同期僅二部而己。
招待影評人看試片,以為可以換來影評人的好評,影片就會因好評如潮而賣座,其實這只是投資人和導演的想法,兩者是無必然關係的。如果影評人看完試片,就說那部片是好片,那麼絕大部分影片都曾招待影評人看過,豈非大部分影片都是好片、都是賣座片?
告訴大家一個鐵般事實,七十年代初,本港有幾位影評人,發起召集足夠十位影評人,企圖合資購買一部日本舊片(東寶出品),發起人認為只要每位影評人在影片上映前後,各自在自己的「地盤」一再好評,影片一定賣座,但十位影評人觀影作最後決定,大部分認為影片雖是名片,且在各大小影展得過獎,但無吸引觀眾入座條件,為免血本無歸,最後發財夢只好告吹。
影評人對自己的東西尚作如是觀,影片公司又怎能對他們有所期待?記得五、六十年代荷里活大導演梅榮李萊曾經說過:「只有傻瓜才會拍片給影評人看。」梅榮是著名的娛樂片大導(歌舞片居多),他的影片不招待影評人看,但他的影片幾乎部部都賺大錢。
不過也有整個地區的權威影評人被「買起」,而換取自己的影片在該地區影展拿個什麼獎的,此事並非傳言,而是事實,因為該片投資人公開向傳媒表示,他雖然花了不少錢(約十個人的越洲來往機票、高級酒店住宿、吃喝玩樂,特別是那個「樂」字),卻說十分值得。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