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5月31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人海定格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沈祖堯憂慮醫生斷層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5-31]
放大圖片

本報記者:黃錦佳、盧燕娥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沈祖堯承認,香港醫學專才及資深臨床人員斷層的問題,已經逐漸顯露,因此醫護人員的聘任機制有需要作出調整,以適時培養人才。醫管局的醫生流失率已接近6.6%,為醫管局成立以來的新高。離開公營醫療體系的醫生,不乏獨當一面的資深人員,如果體系內沒有足夠資歷的醫生填補,無可避免地對醫療服務及培訓造成一定的影響。

 沈祖堯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現時流失醫生多集中於人手「尚算充裕」的部門,又或是一些「較冷門」的醫療服務,對整體醫療服務的負面影響,仍未顯現。他說:「30至40多歲的醫生,在體系內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他們有魄力及經驗,可以推動研究及穩步提高治療水平。」

「到我們老了 不知找誰開刀」

 不過,一旦流失問題持續,醫療體系勢必出現人員資歷斷層的局面。屆時醫療體系可能出現由「即將退休」與「毫無經驗」醫生所「壟斷」的局面。沈祖堯擔心地說:「當我們開始老,差不多退休時便會斷層,其實40多歲時的精力,與20、30歲時已經大大不同。如果當我們這一代的醫生到了60多歲時,我們可能帶的是才20多歲的醫生,那時資深的醫生的眼睛都出現老花了,但拍檔卻太年輕,經驗不足。因此,到我們老了,真不知找誰開刀,做手術?」

年輕醫生7年約滿便離開

 沈祖堯認為,醫管局有需要改革醫生聘任制度,以挽留年青醫生。他說:「我一直都有接班人,不斷訓練腸胃科的醫生,讓他們做研究,在醫學雜誌發表文章,與我一起到外國參加醫學會議,但最終的結果卻是他們7年合約期滿,因為沒有空缺而要離開。不但浪費心血,更大的問題是醫療服務的接班問題。」他表示,醫管局應設立機制,使人力資源可以自行進行調整。他說:「醫院及大學的職位不算太多。如果有一些資深醫生在政府醫療工作了一段時間,有能力的,醫管局應讓他們出外執業,騰出空缺,讓新人接手,從而保證人力資源的新陳代謝。」

身兼診症 教學 研究3職 最鍾意行醫

 作為一個醫生、學者,更是醫學院的副院長,沈祖堯承認,香港的工作環境並不理想——為病人診治、教書,做研究——很多時要3份工同時進行。他慨嘆:「我們一星期總要預留幾日教書,每日巡完病房就再做研究,沒有外國所謂『protective time』,讓教授們有幾個月只專心研究,不用兼顧教務。」

 如果要在上述三者中選擇一項,沈教授的選擇會是行醫。儘管如此,沈教授亦承認自己目前的職責一定要教書、行醫、研究三者並行。他笑言:「2003年(『沙士』爆發的一年)是我教書最少的一年,但我竟然獲得提名,在04年得到了學校頒發的校長模範教學獎,原來學生都鍾意看你做(行醫)多過講課。」醫學不似文科,教學與行醫必須並行,沈祖堯說,任何醫科生都是這樣的,跟他說醫道,必須有真正的心臟、真正的肚子給他摸,了解疾病症狀。

弟子滿門 教學情結難捨

 眼見一批一批自己教過的學生成長為同事,心中的滿足感難以言喻。現在沙田威爾斯醫院的腸胃科所有醫生,悉數是沈教授的昔日弟子,如今則是一齊降伏病魔的戰友和伙伴,沈祖堯樂在其中,坦言實在難以割捨教學情結。

 他又認為,研究工作也一樣不能停下來,否則教授難以將最新的醫學理論及方法,向接棒的受訓醫生說明。從事研究,他個人心得就是切忌急功近利。他說:「研究不是一盤生意,不可以帶著投機的心態,不要期望一年半載會有回報,當然,亦有人花了一生的心力,最終改變了世界。」

最開心攻克幽門螺旋桿菌

 從事研究多年,沈教授最開心的是早年研究幽門螺旋桿菌,解除了病人需要長期服用胃藥醫病的苦痛,創下了以抗生素徹底消滅這種頑固病毒的創舉。他不無欣慰地說:「當時好多人都不相信抗生素有用,我們研究小組就證明了抗生素一星期就可以滅毒,病人不用一生一世食用昂貴胃藥,當時可說影響了整個醫學界。」

 至於為他帶來挫敗感的,首推「沙士」一疫。他憶述,香港是全球最先找出沙士病毒的地區,到後期想進行數碼解讀時,對「沙士」病毒基因組進行解構,結果卻先後被加拿大研究人員、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搶先一步。他嘆一口氣說:「本地的研究人員怎麼夠外國人快,他們有幾十至100人,又有幾十部機幫手專心解讀,我們還要一邊看病,一邊去做。」除了教書、行醫、研究外,作為中大醫學院副院長,沈祖堯還要兼顧每每令學生感到厭煩的行政工作。這個大忙人卻不太介意,他說:「若果大家所說的行政,並非是玩弄權力,我想利用行政工作,將醫學院辦理得更好,令到學生讀書覺得有意思!」

救死扶傷「騰雞」變「鴨仔」

 「沙士」期間,香港每天都有壞消息。從2003年3月開始,威爾斯親王醫院最先受到侵襲,並有大批醫護人員受到感染,沈祖堯作為該院內科及藥物治療部門主管(04年已離職),擔當著領導者的角色,站在最前線拯救垂危病人。一時間,香港市民在傳媒上都看到了他那指揮若定的樣子。但實際上,這位被《時代週刊》盛讚為亞洲英雄的人物,也有一段「手騰腳震」的日子。

 沈祖堯曾經妙喻醫生、領袖,都好比在水中游泳的鴨子——你只看到水面上的牠很悠游,但其實兩腳在水下好緊張地撥水。他笑著說,這些說話,是作為醫生「見過無數大場面」後的感嘆,畢竟,面對病人,救人者怎能夠比待救者更顯得驚慌?

 不過,「水鴨」也有「騰雞」的日子。沈祖堯笑言:「初初做醫生,見到有些事,都會『發晒騰』,不知所措,例如試過有個撞車入院的急症病人,成個人真可謂『散晒』,下身狂噴血,完全找不到哪個內臟出事,似倒水,但未進入手術室,結果我用拳頭塞著她的下身,我都變成血人,當然會著急。」

面對病人 須懂抽離

 在急症室的日子,沈教授還面對其他大大小小的戰役,就像一次病人急性胃出血,醫生將胃鏡放入病者胃內,血液竟然直射往天花板。幾經「大場面」,他學懂與病人抽離,盡量從客觀環境去尋找最妥善的解決及治療方法。

肝硬化治療傳佳音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發現,輕微肝硬化經適當治療,其功能可以回復正常,中大醫學院副院長兼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沈祖堯表示,現時有的藥物正在進行動物測試,但由於肝疾病的變化過程一般較緩慢,因此需要較長時間,方可以確定藥物效用。

肝臟移植手術已普遍

 沈祖堯表示,以往病人患上肝炎後,只能無助地祈求不要演變至肝硬化,甚至以為患上「不治之症」。因此上述的發現對醫學界來說實屬鼓舞。不過,他坦言,雖然中大發現部分中藥可以防止肝硬化,但有關藥物仍然停留於老鼠測試的階段,日後仍需經人類測試,才可以確定療效。而且肝硬化過程較慢,因此研究需要較長的時間。沈說:「拉米夫丁(治療肝炎的藥物)測試程序,便需要3年,雖然最初原訂要5年時間。」

 早前威爾斯醫院的肝臟移植中心被關閉,沈祖堯深表惋惜,但他認為,肝移植中心的關閉對前線治療服務可能造成一定影響,然而研究進度及水平則未受干擾。他解釋,肝臟疾病、肝炎惡化至硬化,甚至癌症,比率不算太高,肝移植更是治療程序中最後的選擇,所以非重點。而且肝移植手術發展至今已成為普遍手術,甚至可以在脂肪、骨髓抽取幹細胞代替肝移植,減少排斥風險。

 內科涉及的研究範圍甚廣,除了「開刀」動手術及精神科,餘下的範疇都屬於內科。沈祖堯表示,由於香港市民的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的轉變,糖尿病、心臟病、大腸癌等病發率不斷上升,甚至可能成為主流疾病,因此未來中大將會集中研究上述2大範疇,希望可適時作出前瞻性的治療及掌握病理。

 不過,香港的醫學研究環境未算理想,香港科研人員不但受研究經費不足的問題困擾,亦要身兼多職,難以全情投入進行研究。他坦言,研究經費不足,不僅無法與美國等先進國家比較,連一些東南亞國家,例如新加坡、台灣都不如,因此大學難以邀請知名學者,而基礎研究亦不足,只能較集中於臨床研究。

臨床水準媲美先進國家

 幸好香港的醫學研究也有自己的特色,沈祖堯指出,香港醫療服務具有質素保證,加上收費低廉,因此病人一般信任醫生,明白醫生並非圖利,並願意與醫生合作。

 沈祖堯認為,港人不要妄自菲薄,事實上香港的臨床治療及研究水平,足以媲美先進國家,外國不少治療方法都跟從香港模式,亦不時引用香港的研究及論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海定格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