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人生如咖啡充滿甘、甜、苦、香、酸,而林博聰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合適的咖啡,就如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向。
本報記者 湯慕華
咖啡香郁撲鼻,種類繁多,不同的人,選擇各異。「美國哈姆斯頓大學榮譽博士暨世界傑出華人獎」得獎者──林博聰,他喜歡味道濃烈、苦澀而甘、略帶酸味的蘇門答臘咖啡,一切就如他的前半生一樣,苦盡甘來,生命力很強。
他酷愛咖啡,以此作為事業骨幹,於1999年成立「巴黎咖啡店」,並積極參與公益事務,致力幫助社會上的弱勢社群,用咖啡和愛心,燃亮他人生命,讓每個人都能找到人生的方向和意義。
巴黎咖啡店執行董事林博聰,外表魁梧,說話充滿人生哲理,神態充滿自信,意志很堅定,做事很積極。他喜歡幫助別人,深明「施與受」的意義。
1996年,林博聰毅然放棄月入4萬多元的厚職,於1997年與友人開設茶餐廳。2年後,他看準旺角這個交通樞紐,在被喻為「黃燈區」地帶的砵蘭街和登打士街交界,開設咖啡店,他說:「當時咖啡店的營業時間,由早上11時至凌晨4時,每晚收工行經砵蘭街一帶,我總看到很多流浪漢,在寒風之下,蜷縮街頭,內心不禁一酸。也許,他們曾是我小時候的鄰居、甚至是幼稚園的同學,人與人之間,就是有一點微妙的關係。」
在同情心的驅使之下,林博聰每晚收舖後,便將咖啡店多餘的食物用盒子盛好,放在街頭;及後,他更印製餐券派給流浪漢,供應午餐和晚餐飯盒,讓他們得到溫飽。此外,他亦主動聯絡社會福利署和救世軍,積極解決露宿者的問題。
童年往事 奮發動力
「小時候的我,家庭環境很差,連妹妹的奶粉錢也沒有,媽媽便吩咐我到附近的藥房借奶粉。猶記得那句:『先生,我妹妹沒有奶粉,你可借一罐給我嗎?日後有錢定必歸還。』不停地問,不停地被拒絕,一條原本只要10分鐘走完的路,那一刻,走得特別漫長,而當年的我,只有5歲。」林博聰憶述說。
被拒絕過,亦被施予過,令他深明箇中的道理和感受。今日的他,擁有充裕的經濟條件,但從沒一刻忘記那段回憶,「貧窮的過去」是一股動力,叫他努力向前,擁抱未來。
自嘲不是讀書料子的林博聰,中四那年,日間唸常規中學,晚間修讀酒店餐飲課程,為中五畢業後作好準備。當年本港的酒店數目不多,而剛畢業的林博聰就幸運地獲2所國際級酒店──香格里拉及新世界酒店聘請。經過周詳考慮下,最終他選擇了新世界酒店的餐飲部當見習生,由於表現出色,加上不斷進修,21歲便晉升為該部門的經理。
咖啡人生 充滿哲學
年紀輕輕便當上中層,惹來不少同僚眼紅,尤其是一班年過40的「老臣子」:「我承認自己走運,年過20便當上經理。在年長同僚的眼中,自己的兒子也比我還要大,何以要順從我的指令?故他們每每在工作上顯得非常不合作,而我則本著『規則』為宗旨,身體力行告訴他們,指領是可以執行的。所謂『規』,就是個人的標準和要求,『則』就是表現。我要管理下屬,首先必要以身作則,做好本份,令他們明白我的用意,讓他們心服口服。」
在酒店工作的20多年,令林博聰練得一手成熟的管理技巧,及獨具慧眼的生意目光。在1999年,開設全港第一間樓上咖啡店,廣受食客歡迎,更創下一天內每座位做14輪生意的紀錄;及後,他又於2002年將「巴黎咖啡店」專利註冊,以特許方式經營。咖啡店至今,已開設20多間。
「我自小已對咖啡情有獨鍾,而我開設第一所咖啡店時,已抱著一個信念──讓每個香港人都能品嚐最便、最佳的咖啡。其實,咖啡是很便宜、平民化的東西,並非一般人所想的『貴價貨』,要花上40至50元才能呷得一杯。現時,巴黎咖啡店共提供70多款咖啡,每款各具特色,讓顧客細意品嚐。事實上,咖啡並非單單是一種飲料,而是一種品味,背後還有人生的意義。在不同的年紀,面對不同的環境,人對咖啡的要求會有所調節,就如咖啡的味道甘、甜、苦、香、酸。我希望每個人都能選擇一杯合心意的咖啡,就如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向。」
苦盡甘來 進軍內地
林博聰的成功,全非僥倖,箇中的因素有很多,愛心和堅毅的信念、細心分析、大膽假設的思考模式,都是成功重要的因素。但對於種種,他最看重的,還是他的父親:「爸爸是位很有愛心的人,懂得包容和寬恕,亦懂得體諒別人,令我明白何謂『愛』,賜給我幫助別人的心。當年畢業的選擇,是他指點我的。我呷的第一口咖啡,都是爸爸給我的,他教曉我很多,還培養我的同理心。」
父親給予的一口咖啡,奠定了林博聰以「咖啡」為目標的人生。事實上,想找到人生的方向,先要懂得自己,明白生命對自己的意義和價值,就如林博聰,他喜歡蘇門答臘咖啡,味道濃厚而強烈、苦澀且甘,略帶甜味。一切正好道出他的前半生,苦盡甘來,還有頑強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