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世雄
上周末清理桌面上堆積如山的文件,無意中發現一份與中國藝術研究院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粵劇申遺專家組及攝製組會晤時的筆記。事緣六月中旬,粵劇申遺專家組及攝製組為撰寫申請書,特別來港搜集資料。他們的行程項目之一,是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與業界代表、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成員和學者會晤,了解香港保存、推廣和發展粵劇的情況。由於當天我只是出席而已,回家後,把筆記放在文件堆中,便忙別的事情。但周末重看當天的筆記,卻有點然感觸,就是香港粵劇研究嚴重不足。
根據粵劇申遺專家組在座談會中透露,中央認為粵劇申請「世遺」一事,是彰顯著粵港澳三地文化的緊密聯繫,所以已把它訂為國家項目。粵劇申遺專家組的負責人介紹申請書的主要內容要包括粵劇歷史和文化背景、粵劇的管理、未來五年的行動計劃,還有便是政府如何用法律來保證粵劇得到更好的繼承。負責人指出在撰寫有關香港粵劇部分時,發覺五十年代以後香港粵劇發展歷史的資料十分匱乏,著名演員的流派、承傳、藝術特色和個人資料沒有整理出來,政府缺乏管理文化遺產的政策和保護措施,沒有立法保障藝人的的技術和技藝,政府和民間對粵劇未來的發展沒有清楚的目標和財政預算。他的話正正把香港粵劇研究和保護的不足說出來。
學者多自發研究粵劇
香港的粵劇研究主要由學者自發進行,例如當天出席座談會的梁沛錦博士便是其中的表表者;可惜,梁博士從中文大學退休後,全力投入內地扶貧辦學的工作,使粵劇研究缺乏一名大將。現時,只有中文大學中國音樂資料館長期進行粵劇資料搜集和整理的工作,但由於缺乏資金和人力,很難進行長期有系統的目標性研究。
學者的研究對藝術的發展有重要的啟示作用,譬如座談會上,梁沛錦博士提出香港的神功戲具備宗教色彩、影響社會文化生活,又有聯繫海外華僑的作用,最符合成為「世遺」的條件。
梁沛錦博士和陳守仁教授對神功戲有深入研究,必可為粵劇申遺專家組提供豐富資料。
粵、港、澳門三地,以澳門的粵劇發展最弱。但粵劇申遺開始時,三地的負責機關考慮到中國申請「世遺」的項目眾多,不如由擁有成員資格的澳門提出申請,當時,我們說笑若由一個粵劇團也欠奉的地區成功申請,必定會成為環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