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7月23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百花周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專題:不如吹口琴(第一五六四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7-23]
放大圖片

文︰黃傑瑜

 試想想,中學畢業廿多年,幾個死黨聚在一起可以做甚麼?吹水?隊啤?懷舊時光?或感嘆時間飛逝?互呻?或互勉?

不如吹口琴吧!他們五子夾「琴」夾得精彩,還要屢獲國際比賽殊榮。誰說舊日同窗相聚,永遠只有足球及女人?

 這五個相聚玩口琴的人,正是創立自1987年的英皇口琴五重奏的成員︰何百昌、駱英棋、陳樹強、劉振邦及關文豪。不用猜,五人確是英皇書院的舊生。

 英皇口琴五重奏脫胎自英皇書院,有近五十五年歷史的口琴隊。現於跨國公司任職財務總監的駱英棋回想自己的口琴生涯,仍要從入學時說起︰「當時老師叫我們要選擇一文一武,他們計過,讀書、文、武無理由全部都不才的。」武,駱英棋選了排球;文,就是口琴。

 但原來選擇口琴,很大程度是因為一個「平」字。

 「我是草根出身,住旺角﹐返學要過海,那個時候一個口琴才賣四元五角左右,折合約現在的八十至一百元一個,選口琴是經濟原因,當時全級二百多人,八成都是學口琴的。」其實駱英棋說的也是其他成員的感受。「平,就手嘛。」現職貿易的陳樹強在一旁道。

 五子並非同一級別,現職骨科醫生何百昌是大師兄,劉振邦及關文豪才剛剛入學時,他已經是中五生了,駱英棋則讀中四,陳樹張讀中三。口琴絕學是代代相傳。「好像中三時幫手教,升到高年級,則訓練新入隊的中一學生。」駱英棋道。

去歌唱比賽聽口琴伴奏

 學習口琴不單令五子學曉一種學器,更藉著口琴去到更大的音樂空間。由於口琴的曲譜不多,他們就大膽改編西方交響曲作為口琴樂隊的曲目。「80年,我們首次改編舒伯特第8號交響曲《未完成》為八十個口琴演奏的曲目,並交給青年會的口琴隊演奏。」

 駱英棋說當年的校內歌唱比賽,很多同學來,是為了聽他們的口琴伴奏。「我們試過用口琴伴奏《蓋世豪俠》、《大地思情》等歌曲呢。」

 對口琴達發燒程度,畢業後豈會輕易放棄?82年,何百昌畢業進入香港大學的醫學院,其餘隊員亦先後畢業,大家仍閒時在何百昌的宿舍內練習。87年,他們的轉捩點來了,當時,他們改編自莫扎特的長笛弦樂四重奏的作品,破格將大、中、小提琴的部分由四把口琴負責︰「四把口琴,多一個對調吸吹關係,令原曲的每一粒音都得到保留。」駱英棋自豪地說。

 用口琴吹出古典音樂,何百昌稱是他們首創︰「我們去德國比賽時,當地很驚訝我們竟拿古典音樂改編,他們音樂傳統太強,老師根本不會用古典樂曲教授口琴。香港無包袱,甚麼都可以拿來創作。」

 演出成功之後,五重奏於90-93年有無數的公開演出,文化中心的大堂更是每月踏入一次。95年更首次遠赴日本參加世界口琴節,97年再度參加,更獲團體組冠軍。近年,他們先後跟香港管弦樂團等樂團合奏,又委約不少香港作曲家譜新曲,00年更於香港藝術節中獻技。「近六年,為口琴創作的新作品已有45套。」何百昌說。

為口琴感情大考驗

 五子為口琴拚搏,背後的女人若不喜歡口琴,兩人如何相處,實難以想像。五子中何百昌及駱英棋早已成家,自然體會最深︰「首先她要做我的觀眾,要不然,在結婚前可能已分了手。」駱英棋回想99年新婚不久,因要準備翌年的藝術節,每晚十一點才回家︰「當時新婚不久,這確是一個大考驗。」最後當然順利渡過︰「這樣的老婆都幾難搵。」何百昌的太太則除了是個全職家庭主婦,照顧三個兒子外,更索性充當樂團的經理人。

 要找時間排練絕非易事。「每個weekend一定找一天練習,不過,近來愈來愈晚才開始練習。」何百昌說完,駱英棋補充︰「試過深夜十二點半才開始。」

 「那麼夜?沒有人投訴嗎?」記者不禁問。

 「口琴好處是不太嘈。」當陳樹強回答時,何百昌則說︰「亦不排除我們吹得好喎。哈哈。」

口琴有分類

 以體積大小分類,口琴除可分高音口琴、中音口琴及低音口琴外。何百昌指口琴更可就可吹之音調,分為三個家族。分別為半音階口琴、全音階口琴及複音口琴。

 半音階口琴︰琴側有按鍵,可吹出鋼琴中的白鍵及黑鍵,可應付複雜樂段,英皇五重奏用的正是此類口琴。

 全音階口琴︰只能吹到鋼琴中的白鍵,音色單純,常見於爵士及藍調音樂。

 複音口琴︰內藏雙簧片,每次同時吹奏兩個音。賣藝者必備。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百花周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