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王世瑜(右)與張慧燊是亦師亦友的老朋友。 趙焜崗 攝
主持人:張慧燊
王世瑜這名字總教人感到陌生,但只要提到他的筆名「阿樂」,香港老一輩的傳媒界中卻無人不曉。這位師承金庸的專欄作家人如其名,行事以樂為本,多年來憑著「雜學」本領,身披傳媒人、中醫師、命理學家等多重外衣,運用其筆觸為香港報界留下了重彩濃筆。而他那樂天知命的智慧,使他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活得更加瀟灑:「做人不要戴著放大鏡,要學會知足常樂。」
已屆耳順之年的王世瑜是香港報界名人,曾任《明報》總編輯,40多年來以筆名「阿樂」在報界寫下無數擲地有聲的專欄。訪問當天,未見其人已聞其笑,甫進訪問室,他先來兩聲招牌式「哈哈」笑聲向記者問好,然後中氣十足地說:「擎著酒杯聊天才有意思」,王世瑜別具一格的作風,仿似「遊俠」。
自幼愛文學 抽煙扮作家
王世瑜自小就瘋狂愛上文字,中學時代已投稿至各報章的學生園地,連抽煙也是為了扮作家。然而,走進「阿樂的世界」,才發現他的人生路沒有想像般平坦,年少時也曾遭遇重重難關。
1939年在山東出生的王世瑜,7歲便隨家人移居上海,至高中畢業入讀香港珠海書院文史系,不過最終因家貧而被迫輟學。直至有一天,他走在街頭,發現報攤上的《明報》刊登招聘校對員廣告,前途才漸露曙光。「記得60年代《明報》上下只有12名員工,當年我寫信應徵校對一職,後來才知道是150人爭一個職位,最終跑出的不是我,但在我準備離開之際,編輯叫停了我,他說:『請多一個喇!』就這樣,我開始了40年傳媒人的漫漫長路。」
校對變總編 社長旁紅人
從做校對入行,王世瑜於短短數年間躍升為前《明報》社長金庸身邊最受重用的副手,過程多少有些傳奇。曾有報道指,當年王世瑜雖然只是報社裡的小伙計,但聰明勤勉,所以甚得金庸歡心,其後更被委任《華人晚報》(《明報晚報》前身)總編輯,升職之快,在香港報界堪稱一時無兩。
成功非僥倖 勤學以廣才
成功絕非僥倖,王世瑜對記者暢談自己的成功之道:「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身為傳媒人的他,曾在報章撰寫每周刊出一次的《星期文庫》,一手包辦撰稿、約稿、編輯、排版等工作:「當時真是辛苦,整份報紙的工作只由兩、三個人分擔,每天一寫便四萬字。」
當年的王世瑜,可說是報界的「萬能俠」,他會以不同的筆名撰寫專欄,例如武術的袁鐵虎、生活趣事的馮佩蒂,用過的筆名不計其數,不過最廣為讀者熟識的則非「阿樂」莫屬。王世瑜笑了笑,說:「很多人問我為何會有阿樂這個筆名,其實連我自己也記不清楚,只知這個『樂』字太有意思了,所以我的專欄名稱也叫『不亦樂乎』,生活本來就是為了快樂嘛!」
醫學與占卜 全方位本領
及後,王世瑜亦曾主編醫療信箱,對於中醫及中藥認識頗深,曾出版《阿樂救人秘方》。他移民溫哥華後,除了在海外報章撰寫專欄,4年前更成功考取加拿大註冊中醫師執照,成立非牟利診所《樂健會》,懸壺濟世,各地求診的傳真猶如雪片飛來。
縱然王世瑜多次在著作中,聲明自己並非治療癌症專家,只是對醫學向有興趣,但憑著永不言棄的精神,他在古籍醫書中得到啟發,甚至鑽研了獨有的「阿樂抗癌十味方」,成功治好了一些癌症病人。同樣精研風水掌相的他,對一般人眼中的死症更有另一番領悟:「人總不能坐以待斃,當有些疾病真是防不勝防時,倒不如稍以迷信開解,我相信希望永遠在人間!」
「樂」在王世瑜人生中起推動作用,他的「不亦樂乎」專欄文章,題材廣及人生哲理、醫學相卜等許多不同的題材,令人折服的不只是他的寫作才華,還有他那種總教人會心一笑又似有所悟的本領,一個全方位的傳媒人或應如是——從細膩處著情、從細微處著筆,小場景裡見大性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