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孩子們在楊家埠放飛風箏。
本報駐山東記者 楊奕霞、實習記者 薛俊慶
放風箏,是很多人兒時的一段美麗回憶。即使現代社會高樓林立,面對四角的天空,人們心中放飛風箏的渴望依然不減。或許正因如此,山東濰坊市寒亭區的小村落楊家埠,從明朝洪武初年至今,風箏的生產製作從未停歇。如今這裡年產風箏200多萬隻,逾300品種,以純手工製作的絹製高檔風箏為主,飛往世界各地,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風箏第一村」。小小風箏每年能給楊家埠帶來近4000萬元收入。
初到楊家埠,行之所至,遍佈於街道的廣告牌、步道板和路燈上,花式繁多的風箏造型和圖案撲面而來,令人目不暇接,的確不負「風箏故鄉」的盛名。
風箏故鄉 半村人紮風箏
楊家埠作風箏的歷史可追溯到宋朝,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曾有「紙花如雪滿天飛」的詩句描述古時楊家埠放飛風箏的美景。這裡如今依然是一個有名氣的手工業小村,當地人形容楊家埠是「半村人紮風箏,半村人畫年畫。」楊家埠現有人口1,200人,320戶,2005年,個體風箏廠達到近50家,從業人員600餘人。在楊家埠,沿街隨處可見一家家風箏作坊裡,三兩人在繪圖案,三兩人在紮製骨架、裱糊。村頭較寬闊的地方還不時有人來試飛風箏。隨便走進一家風箏銷售店舖,你都會為那些造型優美、色彩艷麗、取材廣泛的風箏所折服。它們如今已飄洋過海,遍佈全球,成為外國人最喜愛的「中國民間藝術名品」。小小的風箏每年能給楊家埠帶來將近4,000萬元的收入。
年產20萬 遠銷歐美等地
濰坊楊家埠風箏廠,是1984年隨著「濰坊國際風箏會」召開而設立的村辦企業。目前有員工120多人,年產風箏近20萬隻,品種達300餘種,成為目前國內生產及銷售量最大的風箏廠。總經理趙明傑稱,其產品多以絹製高檔風箏為主,遠銷到東南亞、歐美等地,每年銷售收入可達400萬元。
雖說如今高樓林立的都市令風箏放飛的空間變小,不過,其作為藝術品的價值卻逐漸提升,因此市場需求仍然不少。趙明傑告訴記者,目前楊家埠風箏廠的產品在國際上有很大聲譽,許多國家的風箏經銷商都爭相來考察訂貨,尤其是每年的濰坊國際風箏節前後,廠裡都會接到不少國外訂單。為了完成市場需求,許多工人甚至在春節期間也要加班加點,趕製風箏。據粗略統計,整個楊家埠每年出口的風箏能達數十萬隻。
培養品牌 保護文化遺產
聰明的楊家埠人還把風箏作坊搬進了民俗藝術大觀園,讓遊客在遊玩之餘能夠欣賞到風箏製作的每一道工序,親自動手嘗試紮風箏,以及購買成品。趙明傑表示,該景區每年接待40餘萬國內外遊客,包括銷售風箏在內的旅遊綜合收入達1200萬元,帶動了地方旅遊產業的長足發展。
不過,楊家埠的風箏作坊林立,各自擁有不同的商標品牌,生產還處於小而散的狀況。因此楊家埠村委會決定下一步將加強引導,重點培養優質品牌,並向外推介。同時對一些小手工作坊加強規範,以維護好楊家埠風箏這塊寶貴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