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9月11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隱閉青年 一顆失落的心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9-11]
放大圖片

本報記者:李浩彰

 「有時我打給魏伯,他是我們班長,坐在我後面,在南光裡只有他對我好。其實他家裡沒有電話,我是在瞎鬧。……你說叫我跟誰去說話,只有跟自己瞎聊了。不要笑話我,我跟我自己真的說得有滋有味呢。」以上是白先勇小說《寂寞的十七歲》的一個片段,17歲的楊雲峰在家中不受家人重視,在學校被老師與同學唾棄,他因自卑而變得自大,以謊話與吹噓來搪塞別人,他終日沉醉於自己所構建的世界中,逐漸向下沉、向下沉……小說中的情節,會否成了現代隱閉青年的生活寫照?

與社會家庭缺乏連繫

 早前一個調查指出,現代家長認為子女最重要的基本生活技能是「懂得與人相處」及「可以控制個人情緒」,這反映不懂人際溝通似乎成了現代青少年的一個嚴重問題,亦由此引起了社會對隱閉青年的關注。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的資料顯示,隱閉青年的定義是(1)與社區上各系統缺乏連繫,更嚴重者甚至與家庭缺乏連繫;(2)人際網絡薄弱,害怕或拒絕與人接觸或交談;(3)沒有社會身份,如學生、僱員、社區活動參與者等。

 而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早前的調查亦發現,本港現時最少有6,000個隱閉青年,當中七成半只有中三以下的學歷,且以男生佔絕大多數。

6千人匿蹤男生佔多數

 若要全面理解隱閉青年背後所帶出的社會問題,我們可將一些數據結合起來。首先,社會服務聯會訪問了1,123名自稱有濫藥經驗的青少年,近7成表示在15歲前已經開始濫用藥物。其次,中文大學與「母親的抉擇」訪問了逾3,000名14歲至21歲學生,近一成半受訪青少年表示曾與人發生性行為,而年僅12歲的中一及中二學生,更有逾一成七已有性經驗,百分比較高中及大專生還要高。

以不同心態尋找寄託

 上述這些數據,雖然代表的是青少年的兩個不同面向(內向與外向),但他們卻正好反映出同一個現實:青少年心態的失落。無論隱閉或是濫藥,他們似乎皆以不同的方式去尋找一種寄托,並希望透過這些方法而得到「他者」(other)的認同,並以「他者」去界定自我身份認同(self-identity)。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