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9月29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港團體滇村寨推民族教育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9-29]
放大圖片

 ■港「社區夥伴」雲南項目統籌鄧貴嬋(前排左三)與當地少數民族群眾在一起。高玲 攝

 近年來,隨著許多聚居於偏遠貧窮地區的少數民族村寨,在開放中謀求發展,拉近與現代文明的距離,也面臨著民族風俗被同化的難題。如何既改善少數民族的生存環境,又保持傳統民族文化的原樣,已成為中國各地少數民族地區關心的問題。

 今年3月,香港嘉道理基金會屬下獨立機構「社區夥伴」投入63.6萬元,分3年資助英國救助兒童會和雲南省教育廳,開展「雲南少數民族基礎教育」項目,香港資金主要支持「校本課程」活動,讓農村的少數民族兒童在學習中熟悉自己民族的民風民俗,從而保護及傳承民族文化。項目已分別在雲南的雙江縣村寨「布京」和「千福」、巍山縣回族彝族村、普洱縣民主哈尼族彝族村4地啟動。

 「社區夥伴」雲南項目統籌鄧貴嬋,從02年開始就一直奔波在雲南各地,她在此間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少數民族文化豐富,但因為很多少數民族都生活在偏遠且經濟較為落後的地方,當中部分年輕人會因此缺乏民族自豪感,都選擇出外打工,希望成為一個城市現代人。 

 她指出,選擇在這裡開展「校本課程」,主要希望讓當地少數民族兒童更了解及熱愛自己的民族,培養承接民族傳統的現代人。學校根據自己的教育理念,立足當地地理、文化、民俗等特點而自行設計編制出的特有教學課程,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一地一課程」的多樣性特點,使其具備較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

佤族青年當老師教歌舞

 鄧貴嬋回憶道:「記得在雙江縣佤族寨子『布京』剛剛開展項目時,我們發現一些當地佤族青年雖然整日一無所事,但都非常喜歡唱歌跳舞,而且其歌聲、舞蹈都蘊涵著濃郁的民族特色,於是我們就試站讓他們到學校裡教學生。」這一模式,不僅讓學生們學到了本身民族的習俗,更讓年輕人通過當「老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逐漸激發強烈的民族精神。

 負責「校本課程」的高玲又稱,活動將組織學生廣泛收集資料,了解傳統節日所負載的文化底蘊,並結合民族傳統節日,不失時機地推出豐富多彩的活動。比如一堂課在確定了「我們的家鄉」主題後,老師將於上課前在學生中開展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對哪些家鄉內容如民族節慶、習俗感興趣,確定調查內容,然後讓學生們在學校和社區的支持下,自己到社區開展社會調查, 包括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工作,最後回到教室建立「檔案袋」,讓學生將自己印象最為深刻的「民族元素」放入其中。

傳授幾近失傳民族手藝

 她指出,民間工藝是民族文化物化傳承的基礎,因此「校本課程」在推行中將實現各班自定民間工藝學習內容。例如在雙江佤族村寨「布京」,佤族服飾的製作在青年一代中幾近失傳,「校本課程」將邀請民間藝人向學生教授傳統製作的手藝,從手紡線、繡花到染色,讓祖祖輩輩心手相傳的民間手藝成為民族文化流傳後世的一個印記。 ■本報駐雲南記者羅斯、譚旻煦報道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