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0月4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通識路路通:清華學者認同港通才教育符教改方向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0-04]
放大圖片

 本報日前獨家報道,香港大學將打破近百年的傳統,徹底改變課程編排,將各個學院的課程和學生「打通」,通過為各主修科定出最低學分要求,讓學生更自由地選擇副修科以至雙主修,並有更大彈性進行跨學科學習。有清華大學學者在內地報刊上撰文稱,這種教育模式改革旨在打好學生基礎,改變以往大學的「專修」形象,在當前內地、港澳都面對高等教育改革這一重要課題的時刻,香港大學「打通」教育的做法無疑有「吃螃蟹」的決心。

 日前,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周慶安在《新京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大學本科的通才培養,至少有兩個方面的進步。一是注意到了今天社會多元化的人才需求。以往那些簡單按照工程師或是技術工種模式培養人才的方法,受到了現時多元化人才需求的挑戰,不但越來越多學生沒有按照自己的主修學科選擇工作,而且很多工作機會也要求學生具備多方面的素質和學養。而從目前的就業選擇來看,多數學生也希望能在大學期間盡量掌握各方面的知識,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 

學生更多選擇自由

 另一方面,通才培養打破了以往「一考定終身」的宿命,讓大學生入學後仍可按照自己興趣再次選擇方向。畢竟能夠通過一次考試,既進入理想學校,又讀到理想學科的人有限。周慶安認為,給大學生更多的選擇自由,實際上也是高等教育人性化管理、培養彈性人才的一個嘗試。無論在內地還是港澳台,人性化都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打通」不是放縱

 但他強調,「打通」並不意味著放縱。在通才培養的過程中,大學應注重對各個副修和雙主修課程的引導力度,並且通過對不同的熱門、冷門學科的介紹,鼓勵學生按照興趣和性格選擇適合自己的副修,將會有助於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

改變舊想法 才能成功

 周慶安認為,如果能夠推廣通才教育,將會在社會職業選擇中形成連鎖反應。以往內地不少機構都以主修科目作為招聘第一門檻,在現代多元社會,這種做法有可能失去最需要的人才。

 畢竟通識是成才的一個重要條件,而複合型人才又是今天香港和內地社會,包括國際人才市場最需要的人才。周慶安還引用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的話說,這需要社會慢慢改變「讀什麼做什麼」的傳統想法,才能成功推行通才教育。

通專兼顧 重心在通

 他說,以往內地高校並不是沒有進行過類似的通才教育改革,但因為主修科目的學分要求比較高,所以能夠選擇副修和雙主修的學生相對很少。而如果僅僅將通才教育作為極少數學生的業餘選擇,而不加大力度進行制度改革,那麼通才教育仍然是形式而已。早在20世紀20年代,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就提出通才教育的思想,主張一個大學生,在大約4年的本科階段,不應過早地追求專門知識,而應首先進行「知類通達」的「通識」教育。他說:「大學期內,通專應兼顧,而重心所寄,應在通而不在專,換言之,即須一反目前重視專科之傾向,方足以語親民之效。」

港大理念 值得借鑒

 周慶安最後評論說,儘管不同的社會制度有不同的教育模式,但港大的教育改革,至少為內地提供了一種改革的選擇可能。更重要的是,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港大傳遞出來的人性化措施和適應社會發展的教育改革理念,是值得大家尊重和借鑒的。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