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陶藝彈奏古琴
王蘇、沈婷
琴棋書畫,曾是中國古代文人引以為傲的四項技能,其中,琴樂位列四藝之首,是中國歷史上淵源最為久遠而又持續不斷的一種器樂形式,其可考證的歷史已有三千年。雖然琴聲悠遠如天籟,但早在先秦就已有「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尷尬境遇;琴曲難懂,也是「伯牙子期、知音難遇」。時至今日,古琴依舊寂寞,而它歸根結底是一件樂器,卻不僅是古董,若限制於以琴會友,生命力難免岌岌可危。
千年古琴奏天籟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佈,中國的古琴成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繼昆曲之後被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第二種中國傳統文化。
南京是古琴廣陵派和金陵派活動的地方,在民間自然有許多好琴,流傳有緒。廣陵派的第十二代傳人陶藝是南京為數不多的古琴收藏家中藏品最為豐富的一位,走進他的「椿薇琴齋」,正壁懸掛數款古琴,牆上掛著陸儼少的墨寶,琴心、墨跡、詩韻,足見情愫。出身世家的陶藝,其外祖父是著名的廣陵派大師劉少椿,其古琴老師是廣陵派大師梅曰強,從小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浸潤著,與古琴的不解之緣早已結下。就這樣一代傳一代,傳到陶藝手中。在他的收藏中,十餘張古琴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宋元、明清,而但凡與琴有關的字畫、手稿、瓷器等都被他收納此間,包括周夢坡、溥侗、陸儼少、王世襄、余秋雨等名人手跡,香港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為他題寫齋名。
然而,一個「雅」字,曲高和寡。歷經三千年,囿於孤芳自賞的境遇,悠揚的琴聲漸漸遠去。鋼琴、小提琴乃至各種電子樂器開始在街巷響起,現在的孩子也已經可以分辨哪種聲音出自薩克斯,哪種聲音出自雙簧管,可卻並不知道古琴與古箏的區別。
曲高和寡受冷落
自古以來,古琴就不是一種普及性的樂器,更多的是作為文人的一種閒情雅好。陶藝說,近代著名畫家張大千藏有不少名貴古琴,一生戎馬的朱德元帥也是古琴愛好者。然而,近幾十年來,古琴式微,知道古琴、了解古琴、學習古琴的人寥寥無幾。古琴申遺成功的消息曾經讓陶藝等古琴研究專家感到振奮,一夜之間,一度式微的古琴變得無比尊榮:在第一屆民族樂器獨奏比賽上,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琴第一次登上正式的官方比賽舞台,禮遇非常;2003年春秋兩季的藝術品大拍中,兩張唐代古琴「九霄環珮」和「大聖遺音」拍出346萬和891萬元的天價。
而這種追捧似乎僅限於狂熱的收藏。江蘇過去的幾大琴派,除常熟虞山派保護得較好外,其它的揚州廣陵派、南通梅庵派現在都已岌岌可危,即使是擁有如此資源的江蘇,也沒有很好地挖掘自身具有的深厚古琴資源,在文博、旅遊上做文章。陶藝稱,廣陵派弟子門徒遍佈世界各地,可至今,江蘇省內只有一家虞山派古琴藝術館,展示古琴淵源,也沒有正式教授古琴技藝的教學機構。南京民間研究古琴的雖然不乏高手,但多數潛伏在民間,以自己組織的琴社來互相交流,以口耳相襲的帶徒方式傳承這門古老的藝術。偌大的南京,從事古琴的只有近200人,與其他古樂器如古箏、笛、簫比起來,可謂少得可憐。
陶藝告訴記者,他愛琴,不僅表現在關注今天古琴製作與研究,更要弘揚先人成果,「賠錢也要做」。目前,揚州市政府欲投資150萬元在揚州史可法紀念館內興建「揚州廣陵派古琴博物館」,得聞此訊,陶藝將珍藏多年的外祖父劉少椿大師手稿、琴譜、文獻等無償捐獻,甚而包括多年來收集的其他名家的古琴史料,惟願借力發揚古琴,使之代代相傳。(本報南京辦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