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5歲到香港演藝學院修讀大提琴課程的上海姑娘熊胤,已在港度過了5年的青春歲月。 本報記者吳玫 攝
15歲到香港演藝學院修讀大提琴課程的上海女孩熊胤,已在港度過了5年的青春歲月,並打算明年畢業後留港。她自言極享受拉琴的感覺,故不太想報考樂團或教書,寧願做「港漂」,與同學組成室樂組合巡迴演出。
適應香港生活 需時半年
熊胤自2001年來港,每年都由匯豐銀行慈善基金提供獎學金,除免學費及住宿費外,每年還有約10萬元的生活費,連拉了5年、價值超過60萬元的大提琴也由其提供。據悉,演藝學院現時約有50名內地學生在攻讀音樂、舞蹈及粵劇課程文憑。
熊胤出生在一個音樂之家,父母都是職業大提琴手,她的名字「胤」亦取自「音」的諧音。在耳濡目染之下,她愛上了大提琴,認為這件樂器「很大氣」。熊胤14歲時參加全國賽得少年組第二名,獲當時評委、演藝學院教師王磊賞識,邀請她到港學習。她的父母為了培養女兒的獨立性,且認為香港發展空間較大,因此答應讓女兒到港闖天下。
睹學校美景 打消退學念
到港的第一天,熊胤覺得忽然墮進了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語言不通,即時哭鬧著要回家。陪同她的父親也心軟了,決定讓小女兒退學。誰料第二日到了位處灣仔的學校,綠樹掩映,寬敞明亮,到處鋪滿紫色地毯,熊胤回憶說:「好漂亮,若放棄就太不值了」。
不過她留下來後,還是用了半年才適應香港的生活。在學校,除了大提琴專業老師授課用普通話外,其他一律用英文,熊胤只好每堂課錄音,回去再溫習。她為練習英文,還要犧牲練琴時間,回宿舍看明珠台。當時熊胤年紀小,受到師生的悉心照顧,老師特別批准她第一學期可用中文答卷,同學也主動教她講英文及粵語。至今熊胤已能講流利的粵語及英文,不過腔調中仍帶些上海口音。她與同學關係亦相當「老友」,還不時到朋友家中住上一兩日。
盼與同學組室樂四重奏
在港5年,熊胤有很多機會到外地參加比賽,包括02年「柴可夫斯基國際青少年音樂比賽」大提琴組第五名、04年全國大提琴比賽第六名等。今年,她還參與演藝學院和香港管弦樂團協辦的音樂會《蛻變》,擔任大提琴獨奏。
熊胤說,自己若留在上海,進步不會比現在快;而在香港接觸到的信息很多,每個月還有著名演奏家來作一對一的指導,這在上海簡直是不敢想像的。香港和上海的老師一樣要求嚴格,但他們不會要求學生順從自己,而是讓學生想清楚再決定。
熊胤練琴很刻苦,除了食飯、上堂外,就是拉琴,每晚她都練到11點才離開。對於未來,她自言還未想得太清楚,但準備留港,最想做的就是和同學組成室樂四重奏。她笑說,離開學校沒有了獎學金,一定是一段很不同的經歷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