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0月9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央企境外上市 香港仍屬首選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0-09]
放大圖片

本報北京新聞中心記者:李雪穎

 國務院國有資產管理監督委員會副主任邵寧,近日在京會見了本報副社長劉永碧一行。邵寧表示,香港仍將是中央企業海外上市首選地,而A股+H股將成為未來央企上市的主要模式。

 邵寧表示,央企選擇海外上市主要基於兩個原因,第一,中央企業的盤子較大,而國內A股市場的發展還不成熟,容量有限,不能承受這麼大的融資需求,因此央企局限於境內上市有一定難度。

 第二,央企通過海外上市,能夠引入成熟的市場機制,因為央企不能僅靠國資委這個大股東來監管,還要把市場的機制引進來。他說,公司的治理水平與其所依托的資本市場是完全一致的。如果資本市場很規範,那麼公司的治理也會比較規範,反之亦然。

引進市場監管機制

 邵寧特別指出,香港資本市場仍將是央企海外上市的首選地。香港與內地地理比鄰,文化相通,無論監管部門還是交易所,對內地企業的情況都比較清楚,便於溝通。同時,香港是國際化的資本市場,其監管水平和投資者的水平都是國際水準的,非常嚴格的監管讓公司必須保證較高的透明度,機構投資者看重的是企業的業績,因而對上市公司的約束和規範,香港市場比內地市場要更為嚴格。

 他說,央企到境外上市,相當於把成熟的資本市場的機制引進到國有企業。這在初期可能會有不適應,但慢慢就適應了,一旦適應了,企業內部的治理水平也就有了實質性的提高。從國資委來講,大股東和市場上相對分散的股東,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方向是一樣的,都希望把企業做好。

 事實證明,境外上市對促進央企轉換機制的積極效果非常明顯,大股東的工作和市場對企業的嚴格監管疊加,對企業的健康發展非常有利。國資委希望這種合力能夠保證央企成為市場上優質的、有誠信的公司。

冀央企優質有誠信

 近來大型央企赴海外上市引發種種質疑,有人擔心優質投資資源流失境外,令境內投資者享受不到。對於這些爭議,邵寧表示,國資委目前提倡的方式是:已經在境外上市的企業,在境內資本市場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回境內上市,即「A+H」的模式。

 對於這種模式,邵寧解釋道,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中有一部分A股,一部分H股,還有一部分是國有股。H股是把成熟資本市場的機制引進來,A股是讓境內投資者同樣監督企業並得到投資機會,國有控股部分則體現國家對重要企業的控制,幾個方面都照應到了。「A+H」的模式也有利於境內資本市場的規範化,可以使國內資本市場擁有一批完全按照國際規則運作的上市公司。

國企改革 最困難時期已過去

 從國企改革的風雨歷程,到央企發展的清晰前景,從困難企業的關閉破產到優勢國有企業的海外上市……在近兩個小時的會見中,邵寧一一解析海內外關注的熱點問題,記者在對問題豁然明朗之餘,不禁欽佩於這位專家型高官的理性、專業、坦率務實。

企改專家坦率務實

 邵寧自1996年起便與國企改革結下不解之緣,先後擔任國家經貿委及國資委官員。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見證者和參與者,邵寧對國企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毫不避諱:「1998年國企改革開始加大力度推進了中小國有企業的民營化、困難企業的關閉破產、下崗職工再就業幾大攻堅戰,而國資委卻是在2003年成立,這說明在改革力度比較大的5年間,國有資產出資人是不在場的,國有資產沒有責任主體。」這直接導致了兩個後果:一是有一些改制操作不夠規範、導致國有資產流失,二是國有大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沒有實質性進展。

 2003年國資委成立後,國有資產的責任主體得到明確,並展開了改制規範、結構調整、清產核資、業績考核等多項工作,不規範以及流失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數字說明了近年來國企改革的成效:1998年,國有和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實現利潤為25億人民幣,2005年,這個數字超過6,400億,8年間翻了逾10倍。特別是中央企業,近三年每年資產增加10,000億,銷售收入增10,000億,利潤增1,000億,上繳稅收增1,000億。

央企資產年增萬億

 據邵寧介紹,國有中小企業的改革已完成了90%,現在是收尾問題。企業關閉破產工作已經完成了三分之二,還剩下三分之一。國有企業的富餘人員也大幅度減少,國企職工大規模下崗的階段也已過去。

 邵寧表示,「國企改革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可以說,中國國有企業改革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前景非常清晰,我們對中國的改革很有信心。」

港服務業可助國企走出去

 國企改革對港商而言是否蘊含商機?國資委副主任邵寧表示,參與國企主輔分離改制,服務內地企業走向海外,是港商可關注的兩大亮點。

 邵寧說,在目前主輔分離、輔業改制的過程中,國企希望吸引外部投資者參與。因為在企業改制以後,只有內部職工股和國有股,企業經營機制轉換的效果是有限的。這個過程對包括港商在內的外部投資者是完全放開的。

 邵寧強調,香港有一個特殊的強勢領域,就是面向國際市場的服務業。隨著內地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的成長,包括央企在內的國內企業現在開始走向國際市場,但是它們的國際化經營能力仍不夠,國際化人才亦不足,因此需要很多方面的服務,如融資服務、營銷服務、併購服務等,而這恰恰是香港的強項。

 邵寧表示,過去香港是外資進入中國的橋樑,主要體現在國外企業通過香港單向地進入內地,而今後這種交流將是雙向的,包括央企在內的內地企業需要借助香港的服務走向國際市場。

明年擬行 國資經營預算制

 國資委副主任邵寧近日在此間表示,今後將通過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建立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加大國企結構調整的力度,令中央企業的資源配置得到進一步優化,「國有經濟中中央企業這盤棋就能夠下好」。據他透露,在國務院早已明確提出要求的背景下,國資委與財政部已經在主要方面達成一致意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有望在明年建立。

合併重組 優勢可互補

 邵寧說,國資委成立之初,中央企業有198家,資源配置不太合理,通過合併重組到165家,今後還會減少,以使資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以前計劃經濟體製造成了很多分割,最典型的就是科研與生產分割、設計與施工分割,內貿與外貿分割。這幾年通過調整,一些分割的企業開始逐步合併,如以前作為窗口公司的中土集團與施工隊伍強大卻沒有窗口公司的中國鐵路建設集團的合併,優勢互補,效果非常好。

 儘管如此,目前中央企業資源重整的力度仍然有限。邵寧指出,要加大力度必須創新手段:第一,必須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第二,必須成立國有資產經營公司。

 他說,所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包括收入和支出兩部分。收入來源一方面是多元化企業的分紅,國有獨資公司將上繳一部分利潤;另一個可能來源就是,對於不重要的企業,國資委可以把股權賣出去。至於支出,一是對重要企業「要保」,補充資本金,二是解決一些困難企業的退出成本。

有進有退 有為有不為

 邵寧說,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建立以後,中央要求的「國有經濟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更容易做到,不重要的企業可以把股權賣出去,重要的企業能夠有資金進入,困難的企業則可以在改革成本的支持下退出。

 另一個創新手段是建立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對國有資產進行公司化操作。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可能有兩種形式:一是持股型公司,一些較小的、不太重要的央企將由資產經營公司代管,並進行結構調整和優化;另一種就是專業化的資產處置公司,把中央企業非主業資產的處置專業化,從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清華機械生變身企改專家

 邵寧,男,1952年7月出生,籍貫浙江杭州,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畢業。1969年1月在陝西省延安縣插隊,1978年4月考入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取得工學學士和碩士學位。畢業後到國家經委辦公廳、綜合局工作。1988年機構改革後任國家計委綜合司副處長、經濟研究中心綜合組副處長、處長,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研究部副主任。1996年調國家經貿委任企業司副司長、司長,企業改革司司長,國家經貿委副秘書長。2003年5月任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委員、副主任。分管規劃發展局、企業改革局、企業分配局、研究中心。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要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