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大師說,孔子是中國人的文化名片。對此,有人表示反對,有人表示贊成。
在中國歷史上,孔子是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從獨尊儒術時代的至聖先師,太平天國運動中的妖魔鬼怪,到五四運動時期的打倒孔家店,再到文化大革命中的批倒批臭,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孔子的形象幾經變遷。
現代中國大陸的尊孔熱潮,是從改革開放以後開始的,直到近兩年才達到高潮。繼2005年全球聯合祭孔後,今年9月28日又共同開展祭孔活動。有人建議,將9月28日孔子的誕辰日,作為中國的教師節,還有人建議,將「仁義禮智信」,納入中小學教材,也有人諫言,在現代課堂開講四書五經。
在山東曲阜孔子的家鄉,已經舉辦了大型的祭孔活動。還有許多大學在開學的第一天,身著漢服的學生們,也要為孔老夫子上香。毋庸置疑,在今天的中國,孔子熱已經成為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
但是,也有許多人對孔子熱,表示了不屑和懷疑。有人憂慮,在中華民族走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儒家文化的復興,是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更有人尖銳指出,中國人不是在復興傳統文化,而是利用孔子的招牌,為自已裝點門面。再說白點,就是有人為了各種各樣的利益,為了達到自已的目的,在用這位至聖先師做秀。有人批評說,在中國,孔子是一張任人打扮的名片——這話不無道理。
與中國的孔子熱,遙相呼應的是韓國人也在祭孔。在韓國,中國的古代哲學家和思想家孔子,也被尊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千百年來,韓國人每年春秋兩季祭尊孔子,以求儒家文化在半島上發揚光大。
然而,韓國人與中國人不同的是,他們不是在做秀,而是實實在在的汲取中華文化的精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國人耳熟能詳,但許多中國人卻將這句話停留在口頭上。可韓國人,卻將這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溶進了自已民族的性格之中。在國家有難時,韓國人總是敢於獻身。而中國人將這種人稱作「憤青」。
在韓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敬業樂群精神,已成了社會道德的基本原理和規範,已成了社會穩定的基本保證。而在中國,人與人之間的欺詐,愈演愈烈,富人們、權貴者還在演繹著歷史上的為富不仁。
有學者指出,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理念,促進了韓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當中國還在高喊全盤西化的時候,當中國人還在不顧中國社會的發展情況,一味追求復古倒退的時候,韓國人已經完成了東西方文化的兩次大融合。在韓國,儒教和佛教成了人們的精神支柱,而西方的現代文明,則成了韓國現代企業,快速發展的助推器。
難怪有人感歎,中國的孔子,在中國只是一個偶像,只是一個擺設,無論中國人如何祭奠,孔子的文化思想,都沒有成為中國人走向社會現代化的精神動力。而中國的孔子卻在韓國生根發芽,成了這個文明富裕國家的精神能源。一個孔子,兩個國家,兩種結局,兩種命運,兩樣天地,令人感慨,令人唏噓。(作者:秦建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