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0月27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熱點追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低薪低息低通脹 時代來臨?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0-27]
放大圖片

 全球化的概念在近年新興國家相繼崛起下得到全面演繹,全球化的效應深遠而廣泛,由通脹率、利息以至工資都受其影響。

全球化使各國央行更容易處理通脹問題,因為在中印俄等國家開放後,導致生產成本降低,單是看看美國從亞洲國家入口的貨品價格,自1990年代中起就已下跌了逾25%。此外,全球勞動力因新興市場崛起而增加,使工人的議價能力降低,從而減少工資成本;新興國家亦令全球供應擴大,減少了價格上升的壓力,通脹自然得以遏抑。

 全球化或可降低通脹,但同時亦令各國央行大感頭痛,他們究竟應繼續減息以阻止通脹下跌,還是應面對現實接受低通脹的局面呢?事實上過去數年各國的實質利率一直處於頗低水平,而且維持的時間比過去半世紀任何一段時期都長。雖然G7的央行近期已有所行動,但這些國家的平均實質短期利率及債券收益仍遠低於正常水平,不少評論人士都認為低息的時代已來臨。

美1%高薪族 收入卻佔16%

 雖然人均GDP增加,但近年富國工人的工資卻愈來愈追不上勞工生產力,工資不平等的情況愈見嚴重,美國最高收入的頭1%人士,獲得全國總收入的16%,比1980年時高一倍。

 更值得留意的是,來自廉價入口的競爭不單導致非技術工人的工資下降,更有可能使工人飯碗不保。美國的製造業以至服務行業的工作都開始轉移至中國或印度等新興市場,意味愈來愈多工作職位面臨危機,就連專業人士如會計師、放射治療師及電腦程式員,亦備受海外競爭威脅。

 其實新興國家的經濟增長,在數十年前已比發達國家快,但直至近年才冒出頭來,最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在過去10年才開始真正與全球生產系統融合。以新興國家中的大哥中國為例,中國在2001年才加入世貿,但現時其出入口總額已佔其GDP的70%,遠高於印度或美國的25%至30%;2000年時中國的貿易總額只佔全球4%,但至明年將會增至10%。  ■《經濟學人》

中國二○四○年成經濟霸主

 在一眾新興國家中,兩個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及印度肯定是當中的表表者,若以現階段的經濟表現來看,似乎以中國暫時領先,有經濟學者更預期,至204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將會是全球最高,取代第一大經濟強國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系。

 目前中國在貿易及投資上都較印度開放,且擁有較佳的宏觀經濟穩定往績,再者中國致力改善教育及基建設施,現時中國的經濟改革,已比印度走快了10至15年。而有人預測,在2030年,印度的人口將有可能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中俄印巴墨勢壓G7

 著名投資銀行高盛集團的經濟學家預期,假如政府的政策不變,中國在2040年便會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系,屆時全球10個最高GDP的國家中,將會出現5個新興國家的名字,包括現時4大新興經濟體系中國、印度、巴西及俄羅斯,另外再加上墨西哥,這5個國家加起來的經濟總值,比美日德英法等7大工業國更大。  ■《經濟學人》

渴「油」時代 崛起隱憂

 新興經濟體系近年發展迅速,佔了全球逾一半的能源消耗量。自2000年起,85%的全球能源需求增長都是來自這些新興國家,其中單是中國就佔去1/3。中國對工業原料的需求亦殷切,過去10年全球的金屬消耗量,中國就佔了1/4。

 按照目前的發展預測,中國的石油總消耗量,在未來30年會增加10倍,但仍會比美國現時的人均石油消耗量少30%。隨著資源需求日益增長,相信中國日後會與非洲、中東、澳洲及拉美等地保持更緊密的貿易關係。

 未來數十年的石油需求增長,很大程度取決於新興國家增加的汽車數量。目前中國每100人只擁有2架汽車,遠低於美國的50架,但高盛預測,2040年中國國民擁有汽車的數目會大幅升至每100人擁有29架汽車,屆時中印兩國的汽車數量合共達7.5億架,比現時的全球汽車總數更多。

 有環保人士擔憂新興國家能源需求增加,會進一步破壞環境。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中國就佔16個。  ■ 《經濟學人》

主宰全球經濟 還看新興國家

 以中國及印度為首的一眾新興國家近年極速崛起,為全球的經濟帶來極大衝擊,歐美及日本等傳統經濟強國都紛紛被比了下去。若按照現時的形勢推算,這些新興國家成為世界經濟霸主將指日可待。

去年總產值佔全球逾半

 去年新興國家合共的產值佔了全球GDP一半以上(按購買力平價計算),達到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亦意味著長久以來由發達國家控制全球經濟的日子漸遠去;而新興國家對發達國家的影響亦愈見顯著,由於新興國家主導著全球經濟增長,對發達國家的通脹、利率、工資及盈利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假以時日,只要這些新興國家進一步與全球經濟融合,國民的收入亦開始追貼其他富有國家的話,它們將會為世界經濟帶來自工業革命以來最大的衝擊。

未來10年將誕10億中產

 新興國家在世界經濟上的地位愈來愈重要,目前它們的出口量佔了全球總出口量43%,比1970年時的20%上升了逾1倍;新興國家亦消耗了全球逾一半的能源,過去5年佔了石油需求增長的80%;新興國家也持有全球外匯儲備的70%。此外,相比10年前,新興國家大大減少依賴外來資金的情況,投資者隨意撤資之舉將不再能輕易影響它們。

 新興國家的經濟快速增長,國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改善,有能力購買更多來自富國入口的貨品,這些國家平均收入仍偏低,但中產階級迅速擴大,對一些非必需品的需求日增,成為潛力極大的新消費市場。在未來10年,預計為數接近10億的新消費者將會進入全球市場,作為家庭收入超出一定門檻的、有能力開始消費非必需品的一支生力軍。

 目前一眾新興國家已是不少大企業的重要市場,歐美及日本超過一半的出口貨品都以新興國家為目的地,而富國與這些國家的貿易增長速度,比富國之間的貿易增長快一倍。

美歐經濟實力或倒轉

 面對新興國家經濟發展蒸蒸日上,假如歐美等富國還不好好籌劃將來,一心搞保護主義,處處留難新興國家,與自由貿易及市場經濟的原則相違背的話,相信轉眼間就會被這些國家趕超。一般人認為美國經濟在處理新興國家的競爭時比歐洲優勝,因為美國的勞工及產品市場比較有彈性,相反歐洲國家則要面對高工資、龐大工作保障、高稅率及豐厚社會福利等問題,令近年經濟增長持續不前。

面臨挑戰 歐表現勝美

 然而實際情況卻剛好相反,自1997年起,歐洲國家的就業率比美國上升得更快;在過去10年,歐洲公司也比美國公司更善於控制單位勞工成本,令公司更具競爭力;而由2000年開始,歐洲在全球出口市場的佔有率微升至17%,相反美國的佔有率則由14%下降至10%,可見歐洲比美國更善於處理新興國家崛起的問題。據法國投資銀行IXIS的報告指出,德國與日本是新興國家崛起的最大得益者,因為兩國出口至新興國家的總額為其GDP的7%至9%,美英兩國的出口總額卻只有約GDP的3%。而且自2000年起,歐洲國家出口至新興國家的數量每年平均增加14%,速度比美國快1倍,相信在未來數年,美國與歐洲的相對經濟財富關係將會倒轉。

 至於為何美國的經濟增長依然比歐洲快呢?究其原因都是拜美國蓬勃的樓市所賜,美國國民藉買賣樓宇賺錢,抵押貸款數字龐大,儲蓄又不斷減少,導致家庭開支增加。不過若樓價下滑,消費者意識到儲蓄不夠,消費支出自然會減少,屆時美國將面臨經濟衰退,或至少要經歷長期低增長。隨著近年多數工人的實質收入不升反跌,美國國內支持保護主義的聲音愈見熾烈,長此以往,美國的前景不容樂觀。 ■《經濟學人》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熱點追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