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0月3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娛樂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戲曲視窗:音樂社是唱片明星的搖籃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0-31]

 五十年代前,灌錄粵曲唱片的歌者,不是來自舞台的老倌,便是在歌壇獻藝的歌伶;但到了五十年代,多了一批音樂社出身的粵曲唱家,因他們灌錄的唱片在電台廣播,使他們瞬間成名,部分更因擅唱晉身舞台、歌壇或影壇。

音樂社在三十年代已非常盛行,多屬民間自發的社團組織,由一些喜愛粵曲、粵樂的人士以結社形式組成。例如著名薛腔唱家羅唐生成立陶餘音樂社,邀請薛覺先、唐雪卿夫婦、半日安、上海妹、胡美倫等名伶參加,經常到香港廣播電台(即今日的香港電台)演出。此外,還有粵樂名家邵鐵鴻與梁以忠組成東山音樂社、劉伯樂主辦的銀月音樂團、東方體育會音樂部、鐘聲慈善社、南國音樂社等十六個音樂社,可以想像當時以玩家身份唱習粵曲的風氣是如何深入民間。

戰後除私人組成的音樂社外,工會組織的音樂部或音樂組相繼出現,例如水務局職工會、九龍巴士職工總會、中華巴士職工總會等,總數多達五十個。音樂社林立,成為粵曲、粵劇培育人才的園林,據我所知,冼劍麗(初名冼劍勵)、鍾雲山、李寶瑩、鍾麗蓉、鄭幗寶等名家都曾參加音樂社的活動。

電台給唱家表演機會

對於出身音樂社的唱家來說,香港電台和麗的呼聲是他們表演歌藝的最佳場合。雖然相關的資料異常缺乏,但仍有蛛絲馬跡可尋。根據《香港電台一九五七年年報》記載,因為當時自行製作的粵曲節目受年輕一輩聽眾的歡迎,於是在五六年增設兩個新節目,其一是邀請社團上電台演唱粵曲的《絃韻歌聲》,其二是由粵劇老倌、歌伶現場演出的《空中歌壇》。而麗的呼聲方面,現時尚存一套二十四輯的《二十四孝說唱故事》。根據名宿李銳祖的回憶,這套說唱故事的撰曲、編劇、音樂領導由羅寶生一手包辦,「寶爺」還親自請來江平、李銳祖、黎文所、李寶瑩、鍾麗蓉、馮玉玲、羅唐生、譚詠秋、梁金國、南紅、鄭幗寶等伶人和唱家助陣演出。

在當時最流行的娛樂媒體電台曝光,固然是唱家增加知名度的上佳途徑,同時也可因此受唱片公司的垂青;但部分唱家之所以獲得唱片公司聘用,灌錄唱片,卻是由於他們擅長某名伶的「唱腔」,或聲線相近,其中原因,下期再說。

葉世雄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娛樂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