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1月7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台灣應向阿扁揮別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1-07]

馮瑞傑 台灣時事評論員

 雖然台灣政治環境的紛亂擾攘依舊,話題從未停歇,但將之置於國際政經的巨視格局下,其卻顯得微不足道。然而,日前台灣檢方終於偵結「國務機要費」一案,並起訴長久以來潛伏在弊案陰影底下的扁嫂吳淑珍。消息傳來,一如當初「第一女婿」趙建銘遭收押般,再度使台灣成為國際政治場域關注的焦點。遲來的正義固然令人額手稱慶,大快人心;但前瞻後續發展,當下的反扁態勢會否僅是曇花乍現、過眼雲煙?仍令有識者不容樂觀。

各方冷對阿扁的挑釁性自辯

 首先,回顧此案發展過程,藍綠、媒體各界耳語不斷,干擾未曾稍加停歇,本不令人意外。特別是臨屆偵查終結的時刻,阿扁再次施展操弄統獨的「老套路」,提出「凍憲」與「第二共和」的構想,亟欲集結僅有的支持者,甚求挑釁中南海的敏感神經,進而延續其所剩無幾的跛腳權威。但結果是令人欣慰的:一來內部不但藍軍當時並未隨之起舞,因而激起彼間民眾的「藍綠之辯」;另則大陸方面冷靜自持並將之置若罔聞,加上華府輕描淡寫的冷處理,內外反應似都直指一個隱喻:兩年多前經六百餘萬票選出的陳水扁此時已不能也不應再代表台灣!其中,華府與大陸在事件中當然因其自身利益考量,而產生如此行止;然而真正令人振奮之處無非在於,台灣民眾終於能夠擺脫「藍綠」、「統獨」、「族群」等虛幻詞彙的桎梏,換上「良心」、「是非」、「真理」的眼鏡去看待他們的政治人物,這樣的發展,豈非教人雀躍?

台灣的政治發展仍令人憂心

 然而,當目光焦點轉移到民進黨高層乃至權力人物的朦朧曖昧時,令人又不得不為台灣的政治發展感到憂心。無庸置疑,隨著年底北高市長、明年「立委」、後年大選的腳步迫近,民進黨重整旗鼓與國民黨抗衡的機會也迅速消弭。此點,該黨內部亦有所察,此如多位「立委」已直陳為圖謀民進黨前景,大家應慎重考慮棄扁保黨,重新出發;但觀察「天王」與執政黨籍縣市長們因為政治利害而瞻前顧後,仰人鼻息的態度,卻又懷疑台灣政治發展的是否真如上述,已然邁入「法治正義」的優勝美地?就現勢言,倘使民進黨內的反扁聲音若還只能微弱地局限一隅,權力人物繼續與阿扁沆瀣一氣;無疑地,如此將使民進黨後續如遭凌遲般痛苦地告別執政舞台並在近期難得重生。發展至此,國民黨將在不成比例的較勁下直奔執政的目標。一個缺乏競爭的環境,又豈是健康政黨政治的樣貌?

拋開「本土意識」 摒棄「台灣之恥」

 「自由」與「法治」在當地民眾的政治生活中原本就是真實可及的面向,然而當下台北當局領導人卻將「貪腐」這個現象強行加諸糅合在上述的現實之中,如此不僅惡化了台灣內部的秩序,更降低了台灣形象的格調。試問,如此的執政者焉有藉《向人民報告》時機對自身疏失愆過再行辯駁的立場?所謂「一審有罪即下台」的說法,從一位個人信譽已呈千瘡百孔的政治人物口中說出,聽來不過是以時間換取空間的戀棧遁詞而已。祈願日前引頸企盼已久的起訴並非只是激情後的短暫正義。台灣人民惟有勇於面對「台灣之恥」後,才能真正蛻變成「台灣之子」;只有拋開「本土意識」的羈絆,台灣才能真正向貪腐政權揮別。(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