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1月8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求學不是求分數?補校旺場堪反思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1-08]
放大圖片

 觀乎近年各類型的廣告宣傳中,除纖體美容項目外,就數補習學校的攻勢最為凌厲。早於暑假,大大小小的補習學校就展開連串宣傳攻勢,由「美女班房」以至「二人同行一人免費」。在教統局宣揚「求學不是求分數」的聲音中,各補習學校其門如市,就恰如一盆冷水潑到教統局的頭上,這也令我們意識到考試制度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關係,情況實在值得我們反思。

 「求學不是求分數」背後的理念,相信無人會質疑。人們普遍都認同,學業成績並不能展示學生的所有能力及成就。而考試就絕非社會挑選人才的唯一途徑。但當人人都為了在公開考試突圍而各出奇謀之際,我們不禁要問一句,學生到底是為學習而考試,還是為考試而學習呢?

西安女生嗜考症令人心寒

 我們不妨實際一點,從學生的情況觀察有關課題。陝西西安南郊一名高二學生小安,每到考試前就非常興奮,經常徹夜不眠溫習。原來她患有「嗜考症」,除了校內大小考試都要參加外,她還參加各類比賽,為的只是獲取高分數或獎狀,藉此得到其他人的羨慕及誇獎。而一旦考試失敗,她就像精神崩潰一樣。過往她就曾經在數學考試中因取得第三名而兩天不吃飯,以懲罰自己的過失。

 「沒有考試,我覺得活沒啥意思。」這句說話居然出自一位妙齡少女的口中,實在令人心寒。對於嗜考成癮的小安來說,「分數」已經成了她最重要的評價準則。在考試制度下,考試不但令成績差的學生感到恐懼不安,竟然還令成績好的學生上癮著魔,如果學生的目標只為了於考試中考得好成績,而其他事情都變得無關痛癢,這算不算是一種病態呢?

叛逆狀元與摘星少年

 類似情況亦有發生於本港學生身上,「叛逆狀元」余思遠就曾表示,為了考取十優,他兩年來從不看課外書及做運動,並斷絕一切社交活動,他對自己的「刻苦」感到自豪,其後他更指責母校老師不同意他報考十科,於是在放榜後轉投另一間名校,並聲稱其榮耀盡歸於補習學校。他的情況反映學生太側重學業成績,變成「求學只是求分數」,同時亦顯示校方未能令學生全方位成長。

 另一位經常與考試制度「掛鉤」的學生,首推「摘星少年」陳易希。一個於會考中只有12分,中、英兩個主科俱不及格的學生,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下應該連高中也不能升讀。但他憑藉其於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中獲獎的發明能力,得到科大的青睞而「破格收錄」。有人認為任何學生都應以考試制度作為升學的審核關卡,破格取錄陳易希並不公平。

 換個角度看,大學不以公開試的成績作為收生準則,是否已反映出考試制度中存在不足之處?現時會考仍以背誦課文、回答「標準答案」作為評分的基礎。但每個人有不同的天賦才能,又是否單從一把「會考之尺」就能量度出來?像陳易希的靈活創意,又或余思遠的個人品行,我們似乎就不能從會考中看出端倪。如果一個人能夠擁有不一樣的才華,又是否應該讓他被考試制度所束縛,抹煞其發展的機會呢?

功利社會 分數決定一切

 與其指責陳易希偷步跨過大學門檻,我們不如仔細看清楚社會最真實的狀況。在功利的社會中,無論是讀書還是就業,人們都習慣以分數去評定一個人的一切。而師長從小就教我們要考到好分數,然後就可一直升上高中、大學及找到一份好工作,這已成了社會定律。讀書自此就變得很功利,學生讀書只為求分數,而教育亦變成為考試服務,要求學生死背公式強記課本知識,因此產生了一批批失敗者之餘,也湧現了一個個衣著光鮮的「補習天王」。   

 我們社會有破紀錄的25位十優狀元,一位12分的「破格」大學生,還有破紀錄兩萬多位全科零分的學生。

 而10個大學生中,就有七、八個跑去讀工商管理,而哲學或宗教就被視為「搵唔到食」而乏人問津,結果工管畢業生在港就如「遍地開花」般氾濫。我們的社會有太多應試的高手,但卻太少如陳易希的另類奇才。■本報記者 夏志禮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