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處昨日公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首輪結果,其中,有10名擁有傑出成就的內地專才將獲准來港定居。優才計劃能夠吸引包括郎朗、李雲迪和奧運金牌運動員在內的頂尖專才來港,確實令人鼓舞。這不僅顯示香港對內地人才有相當吸引力,而且可以通過這種名人效應,擴大優才計劃影響力。但也應看到,香港啟動優才計劃,是要吸引大量優秀人才來港,促進本港經濟發展與轉型,優化人口質素。要達到這個目的,僅靠引進體育藝術方面的名人遠遠不夠,當局還須加強延攬創意產業、創新科技、環保產業等方面的人才,以全面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雖然入境處做了大量工作,但優才計劃實施4個月來,收到的申請不足500份,獲諮詢委員會推薦准許來港的申請者只有83名。優才申請批准率明顯偏低,反映出優才計劃設定的門檻仍然過高,使許多有志來港的優才被擋在門外。事實上,香港現在面對的主要憂慮,不是優秀人才來得太多,而是優秀人才來不來的問題。當局有必要適當降低優才入境門檻,並進一步提高每年1000個的限額,以免給人機會渺茫的感覺。同時,香港在向外推介時,也應避免讓人以為優才計劃主要是引進出類拔萃的頂尖人才或名人的信息,以免令香港同樣需要的實用型人才望而卻步。
人才競爭是當今全球經濟競爭的核心,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為吸引優秀外來人才,紛紛拆牆鬆綁,取消人才流動限制,並且出台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吸引和挽留人才。然而,在全球及區域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本港卻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抱有「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優越心態,往往在採取措施引進內地人才的同時,又實行種種限制,大大削弱吸引人才政策的成效。事實上,內地的上海、北京、深圳、廣州等大城市,無論是在優秀人才的創業環境、發展機會,還是在薪酬、生活環境等方面,都已追近本港,有的還更勝一籌。本港在與內地大城市爭奪優秀人才上的傳統優勢,正在減弱。因此,香港在對待內地人才的思維上,應有危機感,摒棄舊觀念,更多地著眼於同內地城市競爭,增強吸引力。
香港的產業發展過於單一,未能為各方面優才提供施展拳腳的舞台,是本港難以成批量地吸引優秀人才的重要原因。而專業人才的缺乏,又反過來影響本港的高科技及創意產業的發展,拖累經濟轉型。因此,香港需要將輸入優才與產業轉型結合起來:既注重引進有利於推動產業轉型的專業優才,又大力促進經濟轉型,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新的產業,使優秀人才有用武之地。為此,當局應重視吸納工商界人士參與優才計劃的諮詢和評審工作。(文匯社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