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鍾依玲 圖:法新社、綜合外電消息
日前,大劉劉鑾雄豪擲約1.35億港元投下安迪華荷(Andy Warhol)於1972年創作、以毛澤東為題材的肖像畫 ──《毛》絲網畫像,金額之鉅嚇壞中外人士,值得與否見仁見智。但,畫家安迪華荷的大作被高價賣出,早有前科,包括1962年繪畫的《橙色瑪莉蓮夢露》、1964年的作品《十六個積琪蓮》(Sixteen Jackies),都分別以約1.26億及約1.21億港元賣出。
安迪華荷在普普藝術(Pop Art, Hard-Edge painting)界是響噹噹的代表畫家之一,還有其餘六位代表同樣名字響亮(見後頁附表)。正當街頭巷尾紛紛議論此話題之際,你懂得普普藝術有多少?若然想扮專家解說一番,揭開後頁便一清二楚。
甚麼叫作普普藝術?即是「通俗藝術」,屬於「新寫實主義」,以美國為中心,繪畫注重重新的創造,以表現時代,不用顧及傳統藝術的永恆價值,用商品形象作為繪畫表現材料的風潮,多選用工業產物與政治、明星等人物影像為主題,象徵美國千篇一律、重複又重複的現實生活,是一個極度工業化的產物。
普普藝術盛行於1962年至1965年間國際的新藝術,「Pop Art」一詞早在1954年於倫敦,由英國年輕的美術批評家勞倫斯.阿洛威(Lawrence Alloway)提出,當時他解說的普普藝術,矛頭瞄在雜誌上的廣告、電影院門外的招貼畫及大量的宣傳畫,到了1961年普普藝術首先在英國出現,翌年傳到美國,並且在當地落地生根兼發揚光大,正式成為一種美術運動。
對於普普藝術的創作,向來的評價好壞參半。它強調把現實形象物體化,把日常生活的現實原貌帶入藝術中,例如:將現實生活中可看到的海報、標誌、漫畫、照片等作分解、片段化、部分擴大、變色等效果;有人認為粗俗、廉價、藝媚模仿;另外又有人認為它是對藝術的反叛、對消費社會的一種嘲諷,真是「各花入各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