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1月19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百花周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荷里活:「911」帶來殘酷 戰爭片沒落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1-19]
放大圖片

 ■時下年輕人不為《戰火旗跡》所動。

文:吳杏婉

 奇連伊士活執導、史提芬史匹堡監製以硫磺島戰役為題材的《戰火旗跡》(Flags of Our Fathers),由於有這兩位猛人參與,一開始已被視為奧斯卡熱門;不過,上月開畫3天,周末只收一千萬美元,令業界嚇了一大跳,緊隨4周的票房亦僅收2千1百餘萬美元,業界忖測一直受歡迎的第二次大戰戰爭片種,將會面臨壽終正寢的命運。

 《戰火旗跡》改自同名著作,由真人真事改編,故事講述1945年2月美軍登陸硫磺島的慘痛一役,美軍死傷逾2萬多人,隨軍記者攝下5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在島上奮力插起一面美國國旗的照片,遂成為太平洋戰事一個愛國象徵。

 當時杜魯門總統借傳媒之力,把這5個士兵捧成大英雄,差遣倖存的3位士兵周遊全國推銷債券。由於照片的震撼力,款項超標雙倍完成;影片著重這3人困擾惶惑的心態,他們不能揮去心中內疚,覺得真正的英雄是陣亡的同袍。

新一代失興趣

 紐約流行技術學院一位電影教授帶同多位學生觀看這片,戲院中其他觀眾多是老人家,對劇情似是十分動容,但同行的大學生卻看得極之不耐煩。

 分析下來,這群廿來歲大學生根本連日本廣島原爆已所知甚少,更遑論硫磺島戰役,他們的父母在戰後出生,對二次大戰已經感受不深,難以把這場正義之戰的情感,傳給下一代。

 更重要的是,現時年青人只愛在互聯網上取閱資訊,加上同儕間互動發表言論,所得的結論百花齊放,與官方版本大有出入,故此片中政府借傳媒成功製造輿論的情況,並不是當今大學生的體驗。

 另一個主要因素,當然是正在進行中的「反恐戰爭」。二次大戰影片吸引的地方,在於慘烈激戰之後,最終是正義得勝,上一代壯烈犧牲,換來以後美國人永遠不會再經歷戰爭。

 2001年「911事件」之後,戰爭變成真實,浪漫化的二次大戰不再令一般美國人引起共鳴,加上老兵相繼離世,這類真人真事的戰爭片將會沒落,預計戰爭片會步西部牛仔片的後塵,即是偶爾出現、以戲劇形式為主,現時有兩部片正在籌劃階段,全部均以黑人士兵組成的第761坦克部隊為題,表揚他們雖被視為次等民族,仍然為國參戰的英偉事跡。

黃金歲月成追憶

 曾幾何時,二次大戰影片極受歡迎。1998年史提芬史匹堡執導的《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成為歷來最賣座戰爭片,北美票房逾2億1千6百萬美元,並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影片講當賴恩一家4兄弟中3位兄長陣亡之後,總統下令一小隊人深入敵方拯救小弟,免賴恩媽媽第4度受喪子之痛。

 拯救橋段雖是虛構,靈感是來自美國內戰一件真事,盟軍搶灘登陸的情況則是導演照足真實紀錄片重組,戰情慘不忍睹。

 片中湯漢斯扮演拯救隊長,最後為國捐軀,麥迪文扮演的小兵也拒絕被救,要與同袍共生死,劇情動人心弦,充份反映二戰的崇高理念和軍人的高尚情操。

 2000年馬修麥康納希主演的《U-571風暴》(U-571),故事講述盟軍改裝一艘軍艦成德軍維修艦,破解德國U型潛艇的通訊密碼,解除德軍在北大西洋的威脅,票房近8千萬美元,算是中規中矩。

 至於,2001年暑假推出的《珍珠港》(Pearl Harbor ),以賓亞佛力等型男美女愛情故事,貫徹偷襲珍珠港事件,加上逼真激烈的電腦製作戰爭場面,票房欠少計便高達2億美元,同時二次大戰戰爭片亦至「911」後由高處下滑。

 「911」令吳宇森執導的《烈血追風》(Windtalkers),由9月映期押後至2002年6月,故事講尼古拉斯基治扮演軍官,奉命保護兩名納瓦霍族密碼發佈員,但若然發佈員落在敵軍手上,他便要槍殺他們令密碼不致被洩露,影片帶出軍人間少見的利害衝突。「911」改變美國人心態,本片題材似是遙不可及,票房僅4千萬美元。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百花周刊

新聞專題

更多